1950年,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临走前祈求,让她拿件衣服,敌人轻蔑的答应,随后,她在阳台取下一件旗袍,谁料她这个举动,让敌人追悔莫及...... 这个在特务枪口下依旧从容的女子,名叫萧明华,那年才28岁,在台湾师范学院当国文老师。学生们都爱听她讲屈原和文天祥,说这位萧先生说话轻声细语,却总能把家国情怀讲得让人心里发烫。可特务们踹开她宿舍门时,压根没料到,这个看似文弱的女先生,已经在台湾潜伏了两年,手里攥着国民党的军事机密。 萧明华能来台湾,还是1948年的事。当时她刚要从北平师范学院毕业,恩师台静农先生一封亲笔信邀她去台湾任教,她立刻跟地下党上级朱芳春商量——这可是潜入敌后的好机会。党组织很快批准,1948年8月,她在信里跟朱芳春报平安:“两只脚已经稳稳地站在台湾了。”没多久,朱芳春化名“于非”也到了台湾,两人干脆扮成夫妻打掩护,办起“实用心理学讲座”,悄悄拉起“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后来还升级成中央情报部直接领导的“台湾情报工作组”。 1950年初,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开始疯狂搜捕地下党,有叛徒供出“一个姓萧的国文老师”,特务们摸黑闯进了萧明华的宿舍。她正批改作业,红笔刚放下,就见几个黑制服举着枪喊她走。看着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屋子,她反倒平静下来,轻声说:“天冷,让我拿件旗袍吧,别冻着。” 领头的特务撇撇嘴,觉得一个女教师翻不出花样,轻蔑地挥挥手:“拿吧,看你能耍什么鬼把戏。”萧明华走到阳台,那里竹竿上晾着件月白色旗袍,是她来台湾前母亲给做的。她伸手取下旗袍时,手指悄悄在领口衬里捏了捏——那里面藏着刚写好的密写底稿,记着国民党几个军营的位置。更关键的是,她取下旗袍的动作,其实是给搭档于非发的报警信号:往常竹竿上总挂着这件旗袍,如今“竹竿无物”,就是在说“危险勿入”。 特务们盯着她叠旗袍的动作,半点没察觉这细微的机关,押着她就往审讯室带。一开始特务还装客气,问她跟谁联系、传过什么消息,萧明华只说自己就是个教书的。见软的不行,特务们动了酷刑,电椅、老虎凳、鞭子抽,把她打得浑身是伤,可她咬着牙愣是没吐一个字。有特务拿着那件旗袍翻来覆去看,没发现异常,骂了句“一件破衣服还当宝贝”,就扔在了牢里。 他们哪里知道,那衬里的密写底稿得用特殊药水才能显形,等后来想起来再找,底稿早受潮字迹模糊了。更让特务们吐血的是,于非看到“竹竿无物”的信号,立刻意识到危险,带着刚从国防部内线苏艺林那儿拿到的《台湾兵要地志图》《海南岛防卫方案》连夜转移,1950年3月顺利回到上海,把情报亲手交给了党组织。 这情报可不是废纸。当年4月初,解放军正要发起解放海南岛的总攻势,《海南岛防卫方案》来得正是时候,直接帮部队摸清了敌人的布防软肋。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特务们后来听说这消息,才后知后觉萧明华藏的情报有多重要。 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被押到马场町刑场。那天她特意穿上了那件月白色旗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腰杆挺得笔直。行刑前,她朝着大陆的方向望了望,轻声说了句“爸妈,女儿尽孝了”。牢里的狱友后来回忆,就算在看守所,她还教大家读《诗经》,说“活着要有骨气,死了也要有尊严”。 特务们直到清理牢房时,才在旗袍衬里发现密写痕迹,可啥有用的都没了。领头的气得直拍桌子,恨自己当初不该让她拿那件衣服,可再后悔也没用——机密送出去了,同志安全了,他们忙活半天只抓了个宁死不屈的硬骨头。 直到1982年,萧明华的三哥萧明柱才从台湾把她的遗骨带回北京,埋进八宝山革命公墓。她的墓碑背面刻着三个字“归来兮”,是战友于非写的,像在喊这个漂泊的姑娘回家。当年那件月白色旗袍没能留住她的生命,却留住了她的信仰,也让敌人的傲慢和愚蠢,成了永远的笑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