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外交部宣布了! 10月15号,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直接甩出大实话:美国才是破坏地区稳定的“最大风险源”。 菲律宾所谓"南海仲裁案"已过去近十年,但2016年所谓裁决的非法性早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知。林剑特别提到,包括匈牙利、波兰等欧盟国家在内的近100个国家明确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更关键的是,联合国国际法院多次澄清,常设仲裁法院的南海仲裁庭并非联合国下属机构,其裁决不具备国际法效力。 美国却不断翻炒这份无效裁决。2025年8月,美国国务院法律顾问竟在亚洲协会演讲时,将仲裁称为"国际法里程碑"。 这种指鹿为马的做法,连新加坡学者都看不过去,指出"美国至今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以海洋法治卫士自居,实在讽刺"。 美军印太司令部2025年秘密文件显示,菲律宾新增的5个军事基地已全部投入使用,其中位于卡加延省的基地距离台湾仅400公里。 这些基地部署的"堤丰"导弹系统,射程覆盖南海主要航道。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军正在巴拉望岛建设超高频雷达站,可监控中国在永暑礁的飞机起降。 但中方反制措施更具战略眼光,永暑礁上的民航雷达系统已完成升级,既能提供民用航空服务,又可监测周边军事动态。这种"军民融合"的巧妙设计,使中国在保持防御姿态的同时,增强了对局势的感知能力。 美国擅长玩弄法律模糊空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第四条规定的"共同行动",其实设定了严格的前提条件,即"仅在太平洋海域"且"针对武装进攻"。但美国官员在表态时刻意模糊这些限制,给菲律宾造成"随时会出兵"的错觉。 中国则采取"精准反制"。海警局2025年新修订的执法程序明确规定,对非法闯入船只实行"先警告、后驱离、强制措施为末位选择"的三步走原则。这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操作规程,让美菲的"过度反应"指控不攻自破。 尽管政治关系紧张,中菲经贸往来却在升温。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菲投资同比增长17%,主要集中于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更微妙的是,菲律宾对华香蕉出口恢复增长,这与其在南海的强硬姿态形成有趣对比。 美国提供的经济支持则充满附加条件,2025财年对菲援助中,军事援助占比高达73%,而基础设施资金不到20%。这种"重军备轻民生"的模式,引发菲律宾国内农业团体强烈不满。 印尼外交部近期非正式照会菲律宾,提醒其"勿让双边争端影响东盟团结"。马来西亚更直接,其海军参谋长表示"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不应被个别事件干扰"。这些态度反映东盟主流意见:不愿被绑上美国战车。 越南的选择更具启示性,虽与中国存在海域争议,但越方坚持双边协商解决,拒绝第三方介入。2025年9月,中越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专家工作组如期举行第15次会议,这种专业态度值得菲律宾借鉴。 西方媒体刻意营造虚假对称性,将中国在自己领土上的正常活动与菲律宾的挑衅行为混为一谈,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报道框架,实则是为美国干预制造借口。 更隐蔽的是话语陷阱。将中国依法维权描述为"强硬",将菲律宾侵权行动美化为"捍卫权利",这种叙事诡计影响国际舆论。但真相是,中国在南海的油气开发都位于无争议水域,而菲律宾却屡次闯入中国管辖海域。 10月发生的仁爱礁对峙事件中,中国海警2151船采用"切线驱离"战术,即始终与菲方船只保持安全距离,通过航路管制迫使其转向。这种专业操作,与菲方船只危险接近的危险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美军侦察机的介入方式更值得玩味。P-8A反潜机通常在事发空域盘旋但不越界,这种"临界挑衅"战术,既展示存在感,又避免直接冲突。但其收集的电子信号数据,可能为未来冲突做准备。 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外交官向发展中国家系统阐述南海历史经纬。巴西代表会后表示"理解了问题的复杂性",这种耐心沟通与美国到处拉帮结派形成对比。 欧盟的态度出现分化,德国倾向于中立调停,法国则因在太平洋有海外领地而更谨慎。这种分歧使美国难以形成统一阵线。 11月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美菲可能联手炒作南海议题。12月菲律宾与美国"肩并肩"军演规模可能扩大。中国需要做好应对准备,但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美国试图复制"乌克兰模式"在南海制造冲突,但中国不会落入陷阱。通过执法船而非军舰应对挑衅,通过外交而非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这种克制彰显大国智慧。 真正的风险在于误判,菲律宾可能高估美国承诺,美国可能低估中国决心。但历史表明,在南海玩火者终将自焚。 当林剑说出"最大风险源"时,他不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揭穿一个长期存在的谎言。南海的和平稳定,不需要外来"教师爷"。地区国家有智慧、有能力通过对话化解分歧。美国若继续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终将成为地区国家共同反对的对象。 信息来源:外交部:美方才是破坏地区稳定的最大风险源 新京报2025-10-15 15:5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