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俄夹缝中生存的蒙古国,为何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了,以前俄蒙关系这么好,最近这几年,大俄做生意甚至都不考虑蒙古了,这究竟是为何呢? 这场博弈背后,俄罗斯为填补欧盟制裁造成的600亿美元天然气出口缺口,中国为确保能源安全提前布局替代方案,而蒙古国因外交投机和决策拖延,最终痛失每年15亿美元过境费和能源供应机会。 先说说过去的俄蒙关系,那可不是一般的亲近。苏联时期,蒙古就长期依赖苏联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双方在能源、贸易上绑定很深,俄罗斯曾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蒙古的石油、天然气几乎全靠俄罗斯供应,连铁路轨距都和俄罗斯一样采用 1520 毫米标准,方便双方物资运输。 那时候蒙古在国际上的声音,很多时候都和俄罗斯保持一致,甚至被外界看作是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 “重要伙伴”。 可最近几年,俄罗斯对蒙古的态度明显变了,做生意时常常把蒙古晾在一边。最明显的就是能源合作,以前俄罗斯会优先考虑把油气资源通过蒙古输送到其他地区,可现在俄罗斯更倾向于直接和中国合作。 比如俄罗斯的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原本有方案是经过蒙古再进入中国,可最终俄罗斯直接敲定了 “中俄直达” 路线,这条管道每年能向中国输送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完全绕开了蒙古。 还有石油贸易,俄罗斯对蒙古的石油出口量从 2020 年的每年 180 万吨,降到了 2024 年的不足 80 万吨,反而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连年增长,2024 年突破了 8000 万吨。 俄罗斯为啥突然不 “待见” 蒙古了?核心原因还是利益和效率。蒙古的基础设施太落后,比如铁路运力,蒙古境内的铁路年货运量最高也就 3000 万吨,而且维护成本高,货物在蒙古境内运输时还经常出现延误。 反观中俄之间,已经建成了 “中欧班列” 跨境运输通道、黑龙江大桥等高效物流线路,俄罗斯的矿产、能源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运到中国,根本没必要再经过蒙古中转。 另外,蒙古的市场规模太小,人口才 340 多万,消费能力有限,俄罗斯的工业产品、农产品在蒙古卖不出太多量,而中国有 14 亿人口的大市场,对俄罗斯的木材、海产品、矿产需求旺盛,换成谁都会优先选择和中国合作。 再看中国这边,早就为和俄罗斯的合作做好了打算,而且这种合作也没刻意 “排挤” 蒙古,只是蒙古自身没能跟上节奏。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入,2024 年中俄贸易额突破 2400 亿美元,中国连续 14 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帮助俄罗斯升级了远东地区的港口,比如扎鲁比诺港,还合作建设了跨境大桥、输油管道,这些项目都能让中俄物资直接流通,效率比经过蒙古高得多。 蒙古之所以变得没存在感,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它没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蒙古一直想在中俄之间搞 “平衡”,甚至有时候还想引入第三方势力,比如和美国、日本搞所谓的 “战略伙伴关系”,可这些国家远在天边,能给蒙古的实际帮助有限。 比如美国曾承诺给蒙古提供 “经济援助”,可几年下来实际到账的资金还不到 1 亿美元,远不如中国对蒙古的投资 —— 中国是蒙古最大的投资国,截至 2024 年,中国对蒙古的直接投资超过 80 亿美元,涉及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蒙古的很多煤矿、铜矿都是中国企业帮忙开采的。 而且蒙古的经济结构太单一,主要靠卖矿产资源,比如煤炭、铜、锌,可这些资源的主要买家还是中国。2024 年蒙古对中国的矿产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 85%,也就是说,蒙古的经济其实很依赖中国。 可即便如此,蒙古在和中国合作时还经常摇摆不定,比如曾一度拖延中蒙铁路项目的建设,导致中国不得不调整物流路线,反而加速了中俄直达通道的建设,这也让蒙古慢慢失去了 “中转优势”。 现在的蒙古,一边看着中俄合作越来越紧密,自己插不上手;一边又没能和其他国家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存在感自然越来越低。其实不是中俄故意 “踢走” 蒙古,而是蒙古在中俄快速发展的合作中,没能抓住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慢慢被边缘化了。 蒙古的未来,不在西方的“糖”里,而在中俄的“面包”中,只有认清现实,别再摇摆,才能真正把国家发展起来,否则这个夹缝里的国家,迟早得为自己的“平衡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