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美国针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刚一落地,整个航运圈就像看了场仓促搭台的大戏,规则写得潦草,执行更是漏洞百出。 先说说这收费标准,简直是狮子大开口还没个准谱,中资企业拥有或者运营的船,一来就按每净吨50美元收,往后三年每年还得涨30美元,一艘一万净吨的船,光这一项费用就得交50万美元,要是一年跑五趟美国,250万美元就没了,换成人民币得一千多万,这可不是小数目。 更坑人的是中国造的船,哪怕不是中资运营的,也得按每净吨18美元或者每个集装箱120美元算,哪个高就按哪个收,一艘装12000个集装箱的船,光按箱子算就得144万美元,这钱掏得不明不白。 收费高也就罢了,更离谱的是怎么交、交多少全没个准谱,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居然把判断该不该交钱、该交多少的责任全推给了船东,自己倒成了甩手掌柜。 这政策里写的豁免范围乱七八糟,什么空载船、小型船能免,可合资公司的船算哪类?租赁的船又怎么算?压根没说清楚。 船东们只能抱着一堆模糊的文件自己琢磨,生怕算错了要么被罚款,要么不让卸货,连律师都头疼,说这就是把锅甩给企业,真出问题全得自己担着。 更荒唐的是负责监管收费的部门压根没人手干活,CBP虽说有6万多人,可大多要管移民、反恐这些事,真正守在港口负责收费核查的就几百人,还常年有空缺。联邦海事委员会更惨,全国才130个全职监管员,好多岗位都空着没人填。 前阵子美国政府还因为没钱停摆过,CBP连升级系统、培训人员的经费都批不下来,连个咨询电话都没人接,船东想问问清楚都找不到人,这不就是逼着大家“自觉交钱”吗? 美国搞这出,说白了就是自己造船业不行,想甩锅给中国,全球造船业里,中国占了一半多的完工量,新订单更是占了74%,连续15年都是第一,可美国民用造船连全球0.1%的份额都没有,连修船都得靠日韩。 他们眼看自己不行,就拿“不公平贸易”当借口,借着301调查搞收费,说是要振兴本土造船业,这纯粹是自欺欺人。 中国商务部早就跟他们沟通过好多次,说这是错的,可他们根本不听,一门心思要搞小动作。 可这政策根本没用,反而先坑了自己人,洛杉矶、长滩这些美国港口,去年43%的停靠船舶都可能受影响,现在货运量已经掉了9%,一年少赚好几千万美元。 港口效率也大受影响,船东怕算错费不敢随便靠港,卸货装货都得拖着,物流一慢,成本全加在了商品上,今年圣诞节的东西怕是要贵不少,最后还是美国老百姓买单。 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明年得多掏32亿美元成本,中国的中远、东方海外就得扛一半,可美国自己的港口工人、码头运营商也跟着倒霉,收入少了不少,国内反对的声音大着呢。 最有意思的是,这政策刚生效,中国就拿出了反制措施,10月14号当天就开始对美国船舶收特别港务费,一吨收400块人民币,而且规则清清楚楚,海关、港务部门联手把关,费用没交清根本不让装卸货物,比美国那边的混乱样子强太多了。 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不讲理,那咱们也没必要客气。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政策就是场政治作秀,美国想靠欺负中国企业转移国内矛盾,可自己的行政系统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政策,规则写得潦草,执行漏洞百出,既没伤到中国造船业的根本——咱们船厂的订单都排到2029年了,也没救得了自己的造船业,反而把航运圈搅得鸡犬不宁,还坑了自己的港口和消费者。 说到底,这种损人害己的招数根本没用,全球供应链早就连在一起了,中国造船业的优势是靠技术和效率拼出来的,不是靠什么“不公平手段”。 美国要是真想发展自己的造船业,该做的是好好投入研发、培养人才,而不是搞这种没章法的收费闹剧,现在这政策刚落地就露了怯,往后怕是只会更混乱,最后只能自己打自己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