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宣布放弃韩国转向中国采购!将为纳税人省数十亿纽币。 新西兰南北岛之间的交通命脉全靠跨海渡轮撑着,可那些船早就老得跑不动了,平均船龄快三十年,毛病一茬接一茬。 维修费用占了运输成本的一大块,每次出故障就得停航,旅客堵在路上不说,南北岛之间的货物运输也跟着断,时间一长,整个国家的经济周转都受影响。 更头疼的是这些老船环保不达标,早晚得被新规定淘汰,换船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儿。 几年前新西兰就启动了一个叫iReX的项目,打算造两艘能拉人又能拉火车的新渡轮,顺便把港口也升级一下。 当时挑合作方,一眼看中了有造船经验的韩国船厂,很快就签了合同,谁能想到,这合同一签就成了个填不满的坑。 新西兰自己先加需求,一会儿要升级港口设备,一会儿要换新型电力系统,后来还要求渡轮和铁路网无缝衔接,硬生生把买船变成了半个交通系统改造。 需求一加码,预算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从最初的数字一路涨到了天价,远远超出了政府能承受的范围。 就这么拖了好几年,等到2023年新政府上台,项目已经砸进去一大笔钱,却连艘船的影子都没见着。 新政府一审计,发现花出去的钱里,一部分用在了陆上设施和项目管理上,一部分给了韩国船厂当定金和赔偿金,加起来是笔不小的数目,可船连个雏形都没有。 财政部长直接把这项目叫做财政黑洞,铁路部长更是直言不讳,说这是基本的交通安全问题,不能再拿来做政治样子了。 老船天天修天天花钱,再耗下去财政都要被拖垮,新政府干脆一刀切,直接叫停了和韩国船厂的合作。 项目停了,渡轮还是得换,新西兰只能重新在全球找合作方,这次他们学聪明了,不看虚的,就看谁能把活儿干好还不瞎花钱。 一圈选下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广船国际成了唯一符合要求的。 这结果其实不意外,现在全球造船业里,中国的实力摆在那儿,完工量、新接订单量都是全球领先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方案正好踩中了新西兰的需求点,之前韩国方案要改港口才能用,又是一大笔开销,中国这边直接按现有港口的尺寸设计船型,不用额外花钱改造。 价格也说得明明白白,固定预算里没有隐性收费,正好解决了之前预算失控的大问题。 新西兰政府算过账,就算之前花的钱打了水漂,选中国方案也能给纳税人省下几十亿,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消息一出来,有人开始拿所谓的安全问题说事儿,背后还有国家出来施压,说中国船厂有风险。 新西兰铁路部长直接回怼,说整个过程都做了尽职调查,中国企业很清楚安全的重要性。 更直白的是,新西兰是主权国家,自己的项目自己说了算,不接受别人指手画脚,这话里的意思很明显,别拿那些虚头巴脑的理由干涉实实在在的合作。 中国造船能拿到这个订单,绝不是碰运气,这些年在造船领域的积累有目共睹,不管是双燃料技术还是绿色认证,都能满足国际上的高要求。 而且做事风格实在,合同里把预算和交付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含糊其辞的地方,这种确定性正是新西兰最需要的。 对比韩国船厂那种不断加价、进度拖沓的做法,中国企业的优势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现在全球不少国家都面临基建升级的需求,新西兰的这次转向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越来越多国家会发现,选合作方不能只看关系,得看实力和性价比。 那些动辄拿政治说事的干扰,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需求面前,其实没那么大影响力。 毕竟对任何国家的政府来说,花纳税人的钱就得精打细算,选最靠谱的方案,这才是对民众负责。 美国之前把中国船舶集团列进了限制名单,想阻挠合作,可新西兰该合作还是合作。 这说明单边的限制根本挡不住市场选择,只要有真本事,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自然会有国家找上门来。 所谓的安全借口,在专业的尽职调查和明确的合作条款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国家之间的合作本就该是这样,不看圈子看实力,不看口号看实效,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才是对民众最负责的做法,那些总想用政治绑架经济的行为,终究会被务实的选择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