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曹爽交出兵权后,被司马懿灭了三族。 刑场上,曹爽满是悔恨地说:“都怪我太傻,轻易信了司马懿的鬼话! 司马家族,你们等着,天道因果!” 刚说完,刽子手一刀下去,曹爽立马身首异处。 说起曹爽,他家底不一般,是曹魏宗室,背景硬,出身好。 等到魏明帝曹叡一去世,曹爽被任命为托孤大臣,跟司马懿一起辅佐小皇帝曹芳。 刚开始两人还能合作,谁也没闹大矛盾。 但时间一久,曹爽手里权力越攥越紧,亲信一个个安排进朝堂,司马懿也被他慢慢边缘化。 到后来,朝堂上几乎成了曹爽说了算,连皇帝都像个摆设。 可曹爽有个致命的毛病——容易轻信别人。这在权力场上,可是大忌。 司马懿这个人,表面上看着老实巴交,常年装病,但实际上算盘打得飞快。 早年他就以智谋出名,能隐忍、会装傻,关键时刻绝对不手软。 到了249年,真正的好戏上演。 正月里,曹爽带着小皇帝去高平陵祭祖,司马懿突然动手,兵不血刃地控制了洛阳城。 消息传到曹爽那儿,大家都傻了眼。 身边的谋士桓范立马建议他赶紧带着皇帝离开洛阳,召集兵马讨伐司马懿,这样还有翻盘的机会。 可曹爽一犹豫,家人都在城里,兵符也在府中,他怕一动手家里人受牵连。 司马懿这时候又给曹爽送来一封信,说只要交出兵权,保证富贵无忧,还以洛水为誓。 曹爽一看,觉得这老头儿是朝廷元老,说话该算数吧。 弟弟曹羲也劝他别折腾了,还是信司马懿一回。 可桓范急得直跺脚,说这信要是信了就没命了。 最后,曹爽还是选择了相信司马懿,把兵权交了出来。 结果刚一回城,曹爽就被司马懿翻脸无情,兄弟、亲信全被抓了进去。 罪名很重,直接扣上了“谋逆”的帽子,按照当时的规矩,这几乎就是死刑。 朝堂上,司马懿的亲信贾充宣布罪状,说曹爽专权跋扈,罪证确凿,三族都要连坐。 曹爽临死前,满是悔恨,说自己太傻,信了司马懿的鬼话,这番话后来成了不少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素材。 曹爽出事以后,司马懿成了实际上的掌权人,小皇帝曹芳成了摆设。 后来,司马懿的家族一路做大,到了司马炎手里,干脆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这一切,说到底都是从249年这场政变埋下的伏笔。 没有司马懿这步棋,三国格局不会这么快结束。 这场政变之后,曹魏政权彻底变味。 宗室权力被架空,司马家独大。 整个朝堂一片风声鹤唳,没人敢乱说话。 司马懿用强硬手段稳定了局面,也让后来的晋朝顺利登场。 史书没有过多渲染血腥细节,但大家都知道,权力争斗就是这么残酷。 总的来说,249年这场大变,改变了三国后期的格局,也成了后人反思权力和信任的典型案例。 历史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成败。 曹爽败在了对人性的误判,也败在了对权力的侥幸心理。 看完这个故事,不免让人感叹,在权力场上,谁都不能掉以轻心,谁也不能随便信誓言。 一步错,步步错,结果就是全盘皆输。 这就是三国权力场最真实的一面。 参考:司马懿有一杀手锏, 让曹爽放弃了兵权, 最后导致曹爽三族被诛杀!——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