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寇敏芳
10月16日,“畅通一条江服务全链条”四川水运供需企业精准对接会在成都举行,促成制造业、港航企业签约项目10个、签约货物超190万吨、货值超33亿元,助力货主企业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近1.57亿元。

对接会现场。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供图
四川是经济大省、制造大省,但物流成本较高,一直是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痛点难点。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是推动大宗货物物流降本增效的有效突破口。
今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畅通一条江”航运振兴发展行动。签约的促成,是该行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铁矿石从“舍近求远”到“家门口”上岸
“今年,我们计划将50万吨进口矿业务从传统中转港调整至川南各码头。”对接会上,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与泸州港华石龙岩码头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大宗物资港口服务的合作协议。
位于内江的川威集团钢铁生产规模排名川渝第2位,每年需要从海外进口300万吨铁矿石,其中200万吨通过长江水运到重庆中转港口,再通过公路运输到内江。川威通宇物流董事长蒲银锋介绍,如果改道从泸州港上岸后,距离内江只有150公里左右的路途,更短的公路运输意味着成本进一步降低,预计全年可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约10%。
此次与川威集团签约的泸州港华石龙岩码头于去年12月底建成投用,是四川境内长江上游最大深水港散杂货码头。“我们之前也想过运到川南的港口,但是受限于港口和航道,只能舍近求远从重庆上岸。”蒲银锋说,通过对接会平台,和新的港口搭上线,双方进行了多次考察交流,增加了我们“转港”的信心。
四川内河水运硬件支撑到位,为物资通过水运通道有效流动创造了充足条件。截至目前,全省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突破2000公里,18个港口覆盖全省主要经济节点,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1.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长江川境段实现1000吨级船舶常年昼夜通航,成为四川物资东向出川的核心通道;金沙江下游4级枢纽形成708公里深水航道,矿产资源通过水路运输为常态……
破解“市场失灵”,四川搭建水运供需平台为物流“精准导航”
除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畅通一条江”航运振兴发展行动引领下,全省水运市场主体正逐渐发展壮大,省际货运企业达82家,万吨以上企业增长到52家,推动全省水运周转量高位增长。
然而,“有货找不到船、有船找不到货”的市场失灵点却是困扰水运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此次对接会之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已组织开展多批次、多层级的“面对面、门到门”水运供需企业精准对接活动,致力于打造一个线下对接的开放、共享、共赢的供需洽谈平台。“聚焦四川优势产业,推动港航企业提供差异化运输服务,让水运需求企业获得实实在在优惠”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对接会上,四川宜宾港(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四川省明信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马边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关于磷矿物流贸易、磷矿多式联运的合作协议。
宜宾港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磷矿是四川特色矿产之一,仅雷波、马边两个主产区,年产量就突破1500万吨,其中约900万吨通过水路运输。以马边为例,过去的磷矿运输从屏山县下水,走金沙江绕路云南再到长江,中途要翻坝换船,货主企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今年,宜宾港推出了马边至涪陵的磷矿公水联运精品线路,磷矿从矿场直接由新能源重卡拉到宜宾港,装船后沿长江直抵目的地。实现资金成本降低10%、效率提升80%。值得一提的是,宜宾港提供了“坑口-码头-工厂”的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务,货主企业更省心。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除了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还对接了30余家重点货主企业,系统梳理磷矿、煤炭、粮食等30余个大宗品类货物的产地、产量、流向、运输需求,建立年运输需求近2200万吨的“省市多层级适水货物数据库”,成为动态的、鲜活的“货源地图”,让港航物流企业可以精准找到目标客户和货源,提前规划航线、调配运力,实现从“盲人摸象”到“精准导航”的转变。
今年1至9月全省水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1.65%、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34.7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7.78%、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量同比增长40.56%,展现水运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