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张蓉通讯员毛行健曾雨舒
养老生活也能拉满科技感。10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在杭州举办,全国1000多位养老院院长、养老行业协会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进军养老领域的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记者注意到,科技元素贯穿大会全程,成为最亮眼的关键词。
相较于首届,大会新增“银发智能制造”“数智科技赋能医养”“旅居康养创新”等前沿议题,多了不少科技含量。在会场外的展区,智能康复设备、远程健康监测系统、智慧穿戴产品等科技助老成果也集中亮相。
对于科技助老的未来,大会在探讨与交流中碰撞出了哪些火花?在科技赋能下,我们可以期待怎样的养老生活?

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主办方供图)
AI如何赋能养老
银发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奔涌而来。截至今年9月底,浙江户籍老年人1454万,老龄化率已达28.1%,“十五五”期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重塑着民生需求。而当前护理员紧缺,传统的人力养老模式也难以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丰富需求,养老服务拥抱科技成必然趋势。
会场上,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孙晓冬很关注养老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机器人有没有可能成为24小时无休的专业护理员?帮助老人翻身、洗澡?”
他直言,当下,用人成本越来越高,且护理员普遍面临高强度工作,流动率较高,“护理员不可能24小时保持精力充沛,如果科技能代替护理员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能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也能让老人获得更安心的服务。”同时,他期待在科技助力下,养老机构能打破服务范围的围墙,把专业服务送到更多居家养老的家庭中。
嘉善老年公寓主任陈冈更关心科技对于养老机构风险防控的作用,“比如,轻便的智慧穿戴设备,既能监测健康指标,又能进行跌倒预警,还能一键呼救、防走失。”
在展区走一圈,孙晓冬和陈冈都找到了各自的答案,一个智慧养老时代已然在眼前描绘。从情感陪护、生活照料到健康管理、康复支持,各类科技助老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院长驻足体验。
身为“代理子女”的养老机器人在不断迭代升级,除了能说会道,也能监测健康指标、进行风险预警,有的开始叠加文娱课程,还有的能够响应语音指令,帮助老人抓取物品。

展区的养老机器人。(主办方供图)
如果说智能机器人用科技为养老注入了“硬核”守护,那么生活照料类产品则用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设计,传递着柔性关怀。
“躺着洗个舒服澡”不再是失能老人的奢望,一款胶囊洗澡机只要30秒就能在床上膨胀成独立淋浴仓,喷出恒温水流,实现全身清洁。智能护理床无需人工翻身,既能调节定时自动翻身、自动推背起坐,也能为老人放松肌肉、预防褥痔等皮肤病。
在科技加持下,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也会变得更容易。头戴机电生物反馈仪,只要十分钟,人工智能身心测疗系统就会得出一份身心健康评估报告。另一款VR头显康复训练仪,则能结合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眼动追踪等前沿技术,通过趣味化的游戏对老人进行认知评估和训练。
打造养老新生态
科技让养老服务兼具温度与效率,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浙江多地已在率先尝试应用科技助老成果,探索打造智慧养老新生态。
在39个有意向举办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的城市中,杭州正是凭借其在改革创新、行业探索、科技实践等方面的突出成果脱颖而出。杭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一青说,养老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场景已成为杭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的新趋势。
今年以来,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余杭区仓前街道太炎社区均已引进养老机器人“小悉”。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院长助理董姗姗说,它具有心理疗愈、安全巡逻、健康监测、风险预警等多重功能,成为护工和老人的好帮手。

老人和养老机器人互动。(记者魏志阳摄)
在杭州市望江街道婺江社区,一套“AR智慧云诊疗”体系正落地启用,试图提升独居老人的医养服务。身为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急诊科主任,洪玉才总是唏嘘:“送来急诊室的老人大多都错过了黄金抢救期。”
在独居老人日益增多的时代,如何实现对他们健康风险的有效预警与防治?“AR智慧云诊疗”体系应运而生。
在这套体系中,老人床上的智慧毯可实时监测其身体指标,一旦出现异常,签约社区医生的手机就会发出预警,社区医生上门或和小区联动由物业人员上门。洪玉才说,物业人员会戴上AR眼镜,后者能辅助他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初步判断,根据情况联动医院的急诊绿色通道,让老人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让老人吃得好,也得到了科技助力。今年3月,两台炒菜机器人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上岗”,老人们对食堂饭菜的意见越来越少。“厨师可能发挥不稳定,同一道菜咸淡也会有差异。而炒菜机器人可以同时烧制200多份菜,调料量、配料量、火候时长等都得到规范,既保证了菜品品质的稳定,也减轻了人力负担。”孙晓冬说。
让科技“弯”下腰
当养老院院长的实际需求遇上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碰撞出的不仅是合作火花,更是未来养老生活的清晰图景。
大会上,多位嘉宾一致认为,未来,以“机器人处理重复劳动,护工专注情感关怀”为特征的人机协同照护模式将成为养老新常态。
但科技助老不能只停留在“炫技”,更要贴合老人的实际需求,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早在2015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还曾引进过5台养老机器人“阿铁”,对老人进行情感陪护。孙晓冬记得,起初,老人们觉得新奇,喜欢和“阿铁”聊天,但时间久了,就觉得操作麻烦,不感兴趣了。不到2年,“阿铁”闲置“下岗”。
多位养老院院长认为,科技企业在进行养老产品的创新时,应精准聚焦不同类型老人的真实需求,以老人为中心,避免科技“为了智能而智能”。
“产品操作必须简单,最好是一键启动、语音控制,图标和字体也要够大。”陈冈的想法也得到不少养老院院长的共鸣,科技助老产品要进行极简设计,降低使用门槛。
洪玉才则指出,智慧养老产品要避免孤立运作,需要和线下服务融合绑定,“比如,智能手环监测到异常,社区护工能同步上门。”
只有让科技“弯”下腰,接住老人的每一个“用不惯”,才能真正接住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展区的科技养老产品。(主办方供图)
浙江具有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走在前列,也一直在推进科技创新与养老服务的加速融合。
理疗复健机器人、AI助行外骨骼机器人、护理协作养老服务机器人、情感陪护机器人……今年9月,工信部和民政部联合公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全国共32个项目入围,其中4个来自浙江。
可以想见,不久的未来,这些前沿科技成果就将走进浙江老人的生活,共享科技红利与时代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