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如果不是德国媒体将事实公开,还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德国媒体10月8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虽然只有一名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中国科学领域却是欧洲学习的对象。 10 月 8 号,德国一家权威媒体发了篇文章,里面有个观点特别扎眼 —— 虽然中国到现在只有屠呦呦一位科学家拿过诺贝尔科学奖,但中国的科学领域早就成了欧洲的学习对象。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话有点夸张,毕竟诺贝尔奖在大家心里一直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杆,可真要翻出数据和实际成果来看,就知道这绝非危言耸听。 先说说屠呦呦先生的贡献,她团队研发的青蒿素,至今还在拯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非洲地区,青蒿素类药物的普及直接把疟疾死亡率降了一大截,这可是实实在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但中国科技的影响力可远不止这一项。就拿大家平时能感受到的 5G 技术来说,咱们国家的 5G 专利数量占全球近 40%,华为、中兴等企业研发的 5G 设备已经出口到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欧洲不少国家的街头,你能看到中国企业建设的 5G 基站,当地居民用着中国技术支持的高速网络,刷视频、远程办公都比以前顺畅多了。 甚至有些欧洲国家的电信运营商还专门跟中国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更先进的 5G-A 技术,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 再看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产业产量占全球 70% 以上,很多欧洲国家建设的太阳能电站,用的光伏板大多是中国企业生产的。 德国自己就有不少家庭安装了中国产的光伏系统,既能满足自家用电需求,还能把多余的电卖回电网,不少德国民众都觉得中国的光伏产品性价比高,技术也靠谱。 还有电动汽车,中国的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已经进入欧洲市场,在挪威、瑞典等国家,中国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特别快,当地消费者说中国电动车不仅续航里程长,智能驾驶功能也很实用,完全不输欧美本土品牌。 在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过去十年,中国研发经费年均增长超过 10%,2023 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 3.3 万亿元,占 GDP 的 2.55%,这个比例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而且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也稳居世界前列,很多欧洲科研机构都愿意跟中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比如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德科学家联合研发的量子通信实验,就实现了跨国界的量子保密通信,为未来全球信息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发展不是只追求技术领先,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帮助这些国家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当地农民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后,每亩产量比以前翻了一倍多,不少农民因此摆脱了贫困。这种能切实改善民生的科技成果,也让欧洲不少国家觉得值得学习,毕竟科技最终的意义还是要服务于人类发展。 现在再回头看德国媒体的那篇文章,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们会说中国科学领域是欧洲学习的对象。中国科技或许在诺贝尔奖数量上暂时不如欧美,但在技术应用、产业落地和解决全球问题方面,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全世界。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感受到中国科技带来的变化?你觉得中国科技接下来在哪些领域还会有更大的突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