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杨振宁先生是安徽人的骄傲,从三河古镇到中国科大,这位物理学巨匠的足迹深深烙印在安徽的土地上,而新安晚报、大皖新闻的记者们则有幸用笔记录下这些珍贵时刻,见证了杨振宁先生心系故土的深厚家乡情。
本报“牵线”游子归来

2001年10月24日,肥西三河古镇万人空巷。在新安晚报的“牵线搭桥”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首次回到幼年曾居住过的三河古镇。走过一人巷,来到旧居,合肥市政协文史专家戴健先生向杨振宁介绍,这确实是他小时候住过的房子,证据就是“小时候打翻油灯,门上烧焦的痕迹还在”。
故乡的细节,唤起了科学巨匠的童年记忆。兴致勃勃的杨振宁拿起毛笔,郑重写下一行祝福语:“希望三河今后有大发展”。赤子之心,溢于笔端。新安晚报次日头版头条刊发《本报热情牵线,杨振宁今回三河》,记录了这一珍贵时刻。
2003年10月15日,三河镇收到了杨振宁从海外寄来的亲笔信。他在信中诚挚表示:“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访问三河。”这份跨越重洋的牵挂,让家乡人民感受到了游子的赤子之心。杨振宁先生还特意表示要将珍藏的图片资料寄回家乡,充实三河旧居的展陈。新安晚报再次报道了这一动人消息,见证着这份绵绵不绝的乡情。
乡音未改真情流露
2007年,杨振宁再次回到合肥,在与新安晚报记者的深入交流中展现了他浓厚的家乡情怀。他一口乡音未改,地道的合肥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倍感亲切。
“我很高兴又回到合肥来看看,合肥这六年来进步非常多,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合肥人都会非常感兴趣的,相信合肥以后二三十年还是会大大地继续进步的。”谈及家乡的变化,杨振宁感慨万千。他说:“我看了地图,现在合肥变得非常之大。这6年成长的速度比以前同样长的时间要快很多。”言语间流露出对家乡巨变的欣慰之情。
乡音未改,真情流露。杨振宁向记者回忆,他父亲与母亲平常在家里讲的话,都是合肥乡音很重的普通话,尤其是他母亲到晚年,乡音变得更重。
杨振宁当时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当被邀请到100岁时再来合肥过生日时,他坦言“这个可能性很小”,但仍充满期待地说:“但我希望能活到100岁,到时一定再来合肥,那时若来了的话,相信与今天相比一定又有了更大的变化。”这句话不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对家乡永远不变的深情。
八年等候重返故土
2015年9月17日,时隔八年,杨振宁再次回到家乡。当时已93岁高龄的杨振宁一下飞机就感慨:“我都八年没有回来了。”
合肥是杨振宁的故乡,出生在四古巷的杨振宁,6岁离开合肥后,在1937年又搬回来在老油坊巷住了半年,跟合肥有着很深的感情。作为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杨振宁此行是参加2015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也促成了一次难得的回乡之旅。
当天中午,杨振宁悄然现身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自旋磁共振实验室。在和近代物理系的教授、博士后们讨论学术问题时,投影仪上出现了一张杨振宁年轻时的照片。原来当年1月份,该系的彭新华教授与人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探测到虚磁场中的“李—杨零点”。而这正是63年前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虚磁场中存在“李—杨零点”。
原本计划一小时的交流延长了,杨振宁细致地了解实验设备,关切地询问经费来源,与师生们热烈讨论。直到下午一点,尚未用餐的他才在学生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离开。
九六高龄再颁大奖

2018年9月15日,96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再次回到中国科大,参加“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这是他继2015年后再次回到家乡参加这一学术盛会。新安晚报记者再度在现场见证杨振宁参与求是奖颁奖活动。
虽然年事已高,但杨振宁先生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入场后向参会人员挥手致意。在颁奖典礼上,杨振宁亲自介绍了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获得者——激光强场物理团队的杰出学术贡献。他用清晰而有力的声音说道:“激光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它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状态,而且在国防方面有极端重要的运用。”他对该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远见卓识,令在场嘉宾深感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该获奖团队负责人张杰院士曾于1999年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杨振宁在颁奖时特别提到这一点,欣慰地表示:“所有同仁都很高兴能把这个集体奖颁给张杰教授所领导的团队。”这一幕不仅展现了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更体现了杨振宁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悉心关怀和殷切期望。
从2000年到2018年,十余载光阴,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记者一次次见证着杨振宁的归乡之旅。这位从安徽走出去的科学巨匠,用他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深情——或是提笔祝愿,或是书信传情,或是悉心指导后辈,每一次归来,都是对家乡这片热土最真挚的告白。
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