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海盐1435名农创客耕耘乡村沃土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陈婷

本报讯日前,在海盐县望海街道永福社区农业创业园的联栋大棚里,一抹抹鲜绿惹人注目。嘉兴藓创苔藓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内,主播手持“大羽藓”向镜头展示:“这苔藓经过人工驯化,羽片整齐、颜色鲜亮,造景、软装都合适!”评论区里,“鲜活翠绿”“森林浓缩感”的好评不断滚动。

大棚另一角,创始人赵童辉正蹲在地上打包苔藓标本,胶带缠绕的声响里,藏着这位“新农人”返乡创业的热忱。

“之前在杭州做金融,总想着能回家乡干点事。”33岁的赵童辉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语气里满是坚定。去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苔藓微景观领域竞争少、需求旺,便邀上5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扎根永福社区农业创业园。

“这里有现成的大棚,社区给租金优惠,前期成本直接省了6万多元!”如今,十几亩苔藓基地年产销超300万元,曾经的金融从业者,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苔藓达人”。2019年,望海街道投资600余万元建立永福社区农业创业园,打造集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为一体的农业创业孵化平台,融合产业、科技、人才、互联网元素,成为海盐首个大学生创业园。经过6年发展,农创园已经孵化了4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同时又引进了6个新创业项目,形成了浓厚的青年创业氛围。

赵童辉的故事,是海盐“以产引才”的生动注脚。

海盐县委组织部人才科王肖雅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海盐紧扣重点产业,组建“政府+企业+人力资源机构”招工团,赴江西、甘肃跨省引才。通过创业创新大赛吸引优质项目,近三年引进农业项目47个,其中亿元以上13个,硕士及以上人才35名。更建成12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像永福社区农业创业园这样的平台,已累计吸引168名青年返乡。截至目前,全县农创客达1435名,遍布田间地头。

在沈荡酿造有限公司的老作坊里,另一种“成长”正在发生。

酱园里,24岁的孙艳敏正围着老师傅学习修缸补瓮,指尖摩挲着陶瓮的纹路,眼神专注得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刚来的时候,连瓮的种类都分不清,现在慢慢能上手帮忙了。”她笑着说,除了讲解员的本职工作,还在自学电商知识——公司在建博物馆和展陈馆,未来要开辟直播销售,“多学一点,才能跟上乡村发展的脚步。”

像孙艳敏这样的青年,沈荡酿造今年已吸纳10名,其中5人正式签约。“青年入站后,我们会开展系统化培训,不仅教技能,还会讲沈荡的酿造历史。”公司质量技术部经理曹轶萍介绍,特殊岗位还会送青年去嘉兴参加专业培训,“要让他们在这里能成长、有奔头。”

这样的培养模式,正是海盐“全产业链培训”的缩影。围绕嘉兴黑猪、稻虾养殖两个10亿元“土特产”产业,海盐打造全链条培训体系,“海盐葡萄工匠”更入选全省“浙农智富”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海盐发布全省首个《乡村人才培育与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依托高素质农民教育、“耕耘者”培训等项目,构建梯次衔接的培育矩阵,累计培育乡村人才2.15万人。

如今,从传统技艺传承到新兴技能学习,“新农人”成长的“快车道”已在海盐全面铺开。

截至今年,海盐累计培育“新农人”6909名、“浙农英才”3名、市级乡村振兴拔尖人才3名。“新农人”正以新理念、新技艺,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