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全球除下中美还在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就只有日本认真搞武器研发,其它国家例如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印度,韩国等等,新式武器的研究基本都已停滞,有些还在一边观望,为何发生这样的事儿?难道这些国家不在乎国防吗? 说白了,搞军事科技研发这事儿,早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值不值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作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彼此在安全领域的竞争很直接。 军事科技就是这种竞争里最核心的筹码,你慢一步就可能落于人后,所以必须持续投入,而且两国的家底厚,工业体系完整,能造芯片、能搞发动机,顶尖人才也多,有支撑复杂研发的底气。 就拿智能军事技术来说,两边都在拼,一边是高校和军方紧密合作突破算法,一边是科技企业的技术直接能转成军用,这种体系化的能力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有的。 日本的心思更复杂些,这些年一直强调周边安全环境变化,借着这个由头不断突破防卫方面的限制,军费一年比一年高。 花钱的路子很明确,短期靠买现成的装备补短板,长期就得自己搞研发,不然永远要看别人脸色,而且日本的军工企业一直憋着股劲儿,要是能靠自主研发打开局面,不光能满足自己用,还能往外出口赚钱,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安全焦虑和产业利益搅在一起,让日本在研发上的动作越来越大。 欧洲国家的情况完全是另一回事,最核心的问题是依赖症太严重,战后这么多年,安全上一直靠美国和北约顶着。 时间长了,自己搞研发的动力就弱了,每年大把的军购钱都流到了美国,本土的军工体系早就和美国的产业链绑在了一起。 更麻烦的是欧洲内部不统一,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你搞你的坦克,我搞我的战机,标准都不一样,前线士兵拿到的弹药口径能差出好几种,根本没法互相用,坦克到了邻国连燃料都加不了。 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让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明明性能差不多的装备,重复花钱研发,浪费得厉害,这么多年下来,军工产能萎缩,技术人才也流失了不少,想重新发力都没那么容易,就算想联合搞个项目,要么因为利益分配吵翻,要么被美国从中作梗,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印度和韩国则是卡在了技术门槛上,看着都想搞自主研发,口号喊得挺响,但真到了关键环节就掉链子,核心的技术,比如先进的航空发动机、隐身材料这些,自己根本搞不出来,造个战斗机,要么隐身性能不达标,要么核心部件得靠进口。 不是不想搞,是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实在跟不上,产业链上到处是缺口,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这些小东西都得买别人的。 更头疼的是,真正的核心技术别人还不卖给你,怕你学会了抢市场,这种先天不足加后天封锁,让研发很难有实质性突破,只能在中低端徘徊。 现代军事研发早不是砸点钱就能成的,一款先进武器,从研发到量产,周期长不说,花钱跟流水似的,还不一定能成功。 很多国家算过账,与其自己砸钱冒风险,不如花钱买现成的,或者靠集体安全机制抱团取暖,欧洲靠北约,韩国靠美韩同盟,都能拿到安全保障,自然没必要孤注一掷搞研发,印度、韩国这些国家,知道自己短期内突破不了技术瓶颈,干脆先引进技术改造,慢慢积累经验。 所以说,那些看似停滞或观望的国家,不是不在乎国防,而是选了更现实的路子,国防安全不一定非要靠自主研发,能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何必非要死磕研发这条最难的路。 只是这种选择也有代价,依赖别人就意味着话语权不在自己手里,一旦国际形势变了,很可能陷入被动。 军事科技研发从来都是硬实力的比拼,战略定位、工业基础、资金投入,缺一样都玩不转,全球的分化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领跑的国家有领跑的资本,跟随的国家有跟随的无奈。 真正的国防自主,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完整的工业链、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统一的战略意志堆出来的。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欧洲国家还有可能摆脱依赖,重新搞出自主的军事科技体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