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洪山区一家古籍修复工作室内,90后女生李洋洋日复一日地埋首案前,将尘封已久、破损不堪的古籍修复如初。
近日,她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多地收藏爱好者寄来的旧籍与字画。修复中,她就像一位“时光医生”,既要小心翼翼地保留旧物上岁月的痕迹,又要尽力恢复它昔日的美观。
李洋洋告诉记者,从业八年来,她修复的古籍已超万页。今年8月,她在武汉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计划11月开设修复培训班。招生信息发布后,迅速吸引了两位年轻人报名。她表示,这个职业虽显冷门,但只要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她传承技艺的初衷便已初步实现。

李洋洋正在工作室内修复古籍。图/九派新闻蔡晓萱
[1]跨行投身古籍修复,起初月薪仅3000元
10月17日上午,记者探访李洋洋的修复工作室,到达时看到古籍修复师李洋洋正俯身于工作台前,正与同事协同修复一套中医古籍。
“我现在正要核查它的页码。”她告诉记者,确认页码后,书籍将进入耗时较长的“压平”阶段,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反复的敲平与压平来彻底舒展书页。一般这个过程需要反复三到四次,视书籍的平整度而定。
李洋洋介绍,在动手修复前,她需要为古籍进行“术前诊断”并制定“手术方案”。李洋洋介绍,修复一套古籍需经过留影存档、拆解、配纸、修补、压平等二十多道工序,常规情况下需一个月,复杂的甚至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

修复前后对比。图/受访者提供
尽管流程复杂,李洋洋却觉得这份工作并不枯燥,只是“极其费神”。作为修复师,她必须对最终效果有清晰的预判,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古籍的原始面貌。也因此,每一个步骤都需格外谨慎。

李洋洋正在给书籍压平。图/九派新闻蔡晓萱
如今,李洋洋已在古籍修复行当坚守了八年。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专业的修复师毕业于国际商务专业,曾尝试过摄影师、甜品师等多种职业,也曾与朋友合伙经营服装店,却始终未找到明确的职业方向。
八年前,机缘巧合下接触到古籍修复,她当时不以为意:“不就是对书修修补补吗?小小难度可以拿下。”带着这份轻松的心态,她决定试一试。
在第一家古籍修复公司工作时,她的月薪起初只有3000元。尽管家人难免发发牢骚,但总体还是支持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坦言中间曾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成就感。”从这家公司离职后,她内心始终放不下这份手艺,总觉得还有许多需要征服的领域,于是决定继续坚持下来。
后来,她在一家文化科技公司担任技术管理,作为第三方人员,主要负责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著录与普查。长日与古书为伴,她不仅将它们视为工作对象,更从中感受到了独特的魅力。“有时读到音乐类的书,里面讲到字的平仄起伏,会觉得很有趣;有时在医书里看到古人的救济良方,也会心生许多感触。”
在亲手触碰古籍的过程中,她愈发体会到古人的智慧,甚至能想象出古人造纸、制书的场景。这份日渐深厚的兴趣,让她决心将古籍修复作为自己的长期职业。今年8月,为了专心于此,她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2]修复订单来自全国各地,有人为修复家传遗物投身古籍修复
工作室开业仅两个月,李洋洋已承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客户多为古书与字画收藏爱好者,修复对象除古籍、字画外,还包括部分拓片与册页。

修复所用到的工具。图/九派新闻蔡晓萱
李洋洋介绍,店里修复是按叶计费,一叶30元至300元不等。
近日,一位四十多岁的男顾客寄来一本很薄的古籍画册,李洋洋在修复过程中极为小心。“因为书很薄,且以画为主,我在每一叶的中间都精心衬入了一张手工修复纸。”选择前来修复的顾客,都极为珍视家中旧物。李洋洋向我们介绍
此外,她还根据客户需求,为修复完成的古书加装了封皮、书签,并在封面题字。最终,顾客对这件耗时一个月完成的作品非常满意,赞叹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李洋洋表示,在接触各类订单的过程中,她发现许多人对古籍修复很感兴趣。有些人因为家藏书籍破损严重,又担心送修成本太高,便萌生了学习一些简单知识、自己动手处理的想法。
在工作室担任修复师的刘女士正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她的公公毕生从事中医,去世后留下了约三十本老师传给他的医书。由于保存不当,这些书出现了破损和老化。

刘女士正在修复公公留下的医书。图/九派新闻蔡晓萱
“这些医书对公公意义重大,所以我想把他珍视的遗产修复完好,再传承给孩子们。”刘女士觉得,让这些古籍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为此,她不仅拜师学习修复技艺,更将此作为了自己的职业。
李洋洋的古籍修复工作室将于下月启动培训招生,该课程为期11天,以小班形式教授装帧、函套等修复技能,学费价格为3999元。宣传发布后,现已有两位学员报名。
“我们将修复视频发布在网上,就是希望吸引年轻人关注这个专业。现在有人愿意来学,我们的初衷就算达成了。”李洋洋表示,即便招募未达预期,她也能平和面对,不会过于功利,“大不了改一期再开呗!”
除此之外,李洋洋还计划开设公益课程,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知道中国匠人精神仍在被一群人默默坚守并力求精进。“这个时代有快有慢,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了。”
九派新闻记者蔡晓萱余兆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