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1天,捐了5次。 一个华科在读的医学博士,就这么死在了取精室里。 门撞开的时候

11天,捐了5次。 一个华科在读的医学博士,就这么死在了取精室里。 门撞开的时候,人已经凉了。 这事儿魔幻不魔幻?一个自己就是顶尖医学院的高材生,一个从农村苦读出来、全家人的指望,最后会以这种方式,在一个小房间里,悄无声息地结束。 他不是缺钱,也不是不懂医学。他自己就是医生,正和同为研究生的妻子备孕,可能自己也遇到了点难处,所以看到学校里“高智商优质基因”的招募,动了恻隐之心,想帮帮别人,顺便挣点补贴。 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 但有些事,根本经不起细想。 什么叫“优质”?什么叫“资源”?当一个活生生的人,被贴上这些标签后,他就不再是那个会疲劳、需要休息的郑刚了。他成了一个指标,一个行走的“基因库”,一个可以被“鼓励”着在11天里榨干5次的对象。 最让我破防的,是他那个从农村赶来的老父亲。 老汉不懂什么叫心源性猝死,他只知道自己壮得像头牛的儿子,没了。医院说给8万块人道主义补偿,他红着眼说:“我们家一头牛死了,赔的都比这多。” 这句话,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扎心。 后来,这个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老人,扛着一个30多斤重的、装满儿子所有捐献记录和证据的箱子,开始打官司。他要的不是那400万,他说,他要的是个说法,是儿子的尊严。 官司输了,但他让所有人都看到了。 看到了那个冰冷的房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到了在所谓的“崇高事业”背后,对一个具体的人,可以有多么极致的漠视。 有时候觉得,我们每个人,在某个庞大的系统里,是不是都有可能,在某个瞬间,从一个“人”,变成一个“资源”? 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