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早上出门,小区门口的保安亭里没了张叔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个圆头圆脑的机器人——刷

早上出门,小区门口的保安亭里没了张叔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个圆头圆脑的机器人——刷脸开门、记录访客、播报天气,一气呵成,连我忘带门禁卡都能精准提醒。 我突然慌了:连看大门这种“接地气”的活都能被替代,那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工作,会不会迟早被人行机器人抢光? 直到上周跟做家政的王姐聊天,她笑着说:“机器人能擦玻璃擦得锃亮,但客户家老人想拉着人说说话,机器人可接不住;能按流程收拾房间,可客户藏在抽屉里的药瓶,它知道要轻拿轻放吗?” 原来,人行机器人再能干,也抢不走普通人手里最值钱的3样东西——这才是我们不用慌的底气。 第一样:“懂人心”的温度,机器人学不会 前阵子去餐厅吃饭,传菜机器人端着盘子稳稳送到桌前,声音甜却没感情;可之前帮我传菜的李姐,会记得我不吃香菜,上菜时主动帮我把香菜挑走,还会说“天凉了,汤趁热喝”。 人行机器人能按程序完成“服务动作”,却看不懂人脸上的“情绪信号”: - 超市里,机器人能扫码结账,却不会像收银员张姨那样,看到带娃的妈妈手忙脚乱,主动帮忙装袋; - 医院里,机器人能送化验单,却不会像护工刘叔那样,看到病人疼得皱眉,轻声说句“忍忍,马上到你了”; - 公司里,机器人能整理文件,却不会像同事小陈那样,看到你加班到深夜,默默递一杯热咖啡。 这些“多做的一步”“多说的一句”,不是程序能编出来的,是普通人对人的体谅——这温度,机器人拿不走。 第二样:“会变通”的灵活,机器人跟不上 我表哥是小区维修工,上次楼上水管爆了,水漫得满地都是,机器人或许能按手册找漏水点,但表哥一看现场就知道:“别按常规来,楼下老王家的管道是改装过的,得从阳台那边绕。” 人行机器人能搞定“标准化的事”,却搞不定“突发的、没规律的事”: - 快递员送件,机器人能按地址送到楼下,可遇到收件人不在家,需要转交给邻居、甚至暂时放在便利店,机器人没这个“灵活劲”; - 幼儿园老师带孩子,机器人能教儿歌、读故事,可遇到孩子突然哭闹、抢玩具,需要蹲下来哄、讲道理,机器人没这个“应变力”; - 汽修师傅修车子,机器人能检测故障代码,可遇到老车的“疑难杂症”,需要凭经验判断、调整维修方案,机器人没这个“变通性”。 这些“不按套路来”的解决办法,是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里攒下的“经验宝”——这灵活,机器人学不会。 第三样:“想更好”的心意,机器人没动力 我邻居阿姨开了家小面馆,机器人能按配方煮面、加调料,可阿姨会根据客人的反馈改味道:南方客人来,少放辣多放汤;上班族赶时间,提前把面煮到八分熟,来了就能快速出锅;熟客来,会多舀一勺自己做的酸豆角,说“你上次说爱吃这个”。 人行机器人能“完成任务”,却不会“琢磨着把事做得更好”: - 美发师剪头发,机器人能按模板剪发型,可托尼老师会根据你的脸型、发质调整长度,甚至建议“你适合烫个卷,显脸小”,因为他想让你更满意; - 设计师做海报,机器人能按要求排版,可设计师会琢磨“这个颜色更吸引眼球”“这个字体更贴合品牌”,因为他想让作品更出彩; - 销售员卖东西,机器人能介绍产品参数,可店员会根据你的需求推荐“这个更适合你家的户型”“这个最近有活动,性价比高”,因为他想帮你选到合适的。 这份“想让事情变更好”的心意,是普通人对工作的“上心”——这动力,机器人没有。 普通人不用怕:机器人是“帮手”,不是“对手” 其实仔细想想,人行机器人不是来“抢工作”的,而是来帮我们“把工作做轻松”的: - 清洁工不用再熬夜扫大街,机器人能帮着做基础清扫,人可以去做更细致的垃圾分类、环境维护; - 工厂工人不用再重复拧螺丝,机器人能帮着做流水线作业,人可以去学设备维护、产品质检,提升自己; - 客服不用再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机器人能帮着接基础咨询,人可以去处理更复杂的客户需求,积累经验。 说到底,人行机器人能替代的,是“重复的、没温度的、标准化的活”;而普通人手里“有温度、会变通、想更好”的本事,才是永远的“铁饭碗”。 你现在的工作里,有哪些“机器人替代不了”的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找找自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