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别再只盯着冲突的表面了,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操作,压根就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收购,而是一次精心布局的“资产分体”实验。 这事儿的核心,就是把一个跨国公司的大脑和躯干,分别安放在了不同的地缘政治版图上,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套“研发在欧洲,制造在中国”的结构,既是为了抄近道获取顶级技术,又是一套内置了风险对冲机制的奇特模型。 我们今天就把它拆开揉碎了看,聊聊这套玩法的设计、风险,以及它到底有多能扛。 这一切始于一场耗时两年多、砸下约340亿元人民币的“蛇吞象”式并购,闻泰的目标,是安世半导体这家从飞利浦、恩智浦一脉相承,拥有超过60年功率器件功底的老牌巨头。 但收购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手术”在交割后才开始,闻泰派出一队技术专家,直奔荷兰奈梅亨的工厂,他们的任务简单粗暴:把生产线设备拆解,运回中国。目的就是通过逆向工程,把欧洲几十年的工艺精髓,彻底“复制”到自己家里。 这操作堪称双簧,在欧洲,闻泰保留了安世的研发大脑,甚至在当地创造了5000个就业岗位,五年内贡献了1.3亿欧元的企业所得税,维持着一副全球化合作的面孔。 但在国内,闻泰在惠州、上海、东莞等地疯狂建厂,打造了一个强壮的“中国身躯”,到2024年,安世的中国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的72%,仅东莞的封测厂,就承担了全球近七成(有说法是近一半)的终端出货量。 说白了,欧洲保留了名头和大脑,但肌肉和骨骼已经彻底移植到了中国。 这种“身首异处”的结构,风险是娘胎里带的,在美国施加“穿透性规则”压力,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后,荷兰方面终于出手了。 他们以“国家安全”为名,想把这块资产“去中国化”,手段很猛,启动特殊法律,暂停闻-泰创始人职务并托管股权,甚至切断中国基地的IT系统权限,还想停发工资。 荷兰人误判了,他们以为只要控制了法律意义上的“大脑”和总部,就能遥控一切。 他们错得离谱,这个杠杆早已失效,因为“身躯”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行动。大众、宝马这些欧洲汽车巨头的命脉,已经高度依赖安世“中国制造”的芯片。 狼堡工厂的新能源产线一度停产,日损失超过1亿欧元,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安世的车规芯片占了全球四成市场,谁控制了产能,谁就扼住了欧洲高端制造的咽喉。 冲突爆发,荷兰人以为胜券在握,但他们不知道,闻泰根本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从容地激活了一整套早就埋好的“备份系统”。 荷兰切断IT?没关系,闻泰迅速启用了预先搭建的独立备用系统。供应链受阻?立刻切换到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国内晶圆供应商,关键原材料国产化率更是达到了75%。发不出工资?国内的资金池早就准备好了。短短时间内,安世中国就实现了完全独立的运营。 更绝的是,安世中国团队不但没乱,还推出了技术更牛的1200V车规级SiC模块,直接打入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供应链,实现了技术上的反超。 与此同时,国家大基金二期的50亿元注资也及时到位,而中国商务部对特定芯片和稀土的出口管制,则成为了更大的博弈筹码,让需要85%重稀土的ASML感到了寒意。 最终,无法向中国供货的荷兰奈梅亨工厂产能暴跌三成,陷入了“有研发无产能”的尴尬,荷兰经济大臣不得不释放谈判信号,承认误判,并紧急寻求中方豁免出口管制。 回看2018年中兴事件,我们是被动接受11.9亿美元罚款,而今天,闻泰的案例则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玩法:带着核心自主能力去参与全球合作与博弈。 闻泰上演的这出“战略双簧”,或许将成为未来地缘政治紧张环境下,跨国并购的一种新范式。 它证明了在全球产业链里,真正的控制权不只来自股权或一张写着总部地址的名片,而是来自对核心制造环节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牢固掌控。这不是脱钩,而是一种更具韧性的“选择性融合”。 信息来源:中国网——企业自身受到影响,全球汽车面临“断供”,荷兰称将与中方化解安世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