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开心得太早,在我们都在笑话荷兰抢安世抢了个寂寞的时候,没想到昨晚商务部部长就出马与荷兰通话了,可见我们对荷兰这般蓄意的操作不能掉以轻心。 安世半导体这件事,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范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一个特别拧巴的现实:那些曾经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供应链,如今成了彼此手里最锋利的武器。 但这把武器是双刃剑,挥出去伤人,收回来也割手,最终,大家都会因为太疼了而被迫坐回谈判桌,这才发现,想彻底“一刀两断”不过是个幻想。 起初,这事就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味道,荷兰方面搬出了一部冷战时期的老掉牙法律,叫《货物供应法》,直接对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搞起了政府托管。这哪是处理商业纠纷的套路?这分明是国家力量下场了。 他们给出的理由,比如什么“治理有缺陷”、“技术会外流”,听起来冠冕堂皇,可手上的动作却是冻结资产、换掉中方管理层,这操作的潜台词,谁都看得懂。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动手的时间点,恰好就在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被美国拉进黑名单之后。这步调也太一致了,很难不让人觉得这是一场早就排练好的协同作战,从那一刻起,安世就不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地缘棋盘上的棋子。 冲突一爆发,双方立刻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都精准地朝着对方最依赖的命门打去。荷兰的武器是它的主权,直接控制公司的“大脑”,也就是资产和知识产权,想从根子上把安世给“夺”过来。 中国的反击,则直接打向了供应链的“心脏”——生产环节,商务部火速发布出口管制,安世在中国工厂生产的所有东西,一个都不许运出去,这等于直接掐断了全球市场的供血。 更狠的一招是,占了公司七成业务命脉的安世中国工厂宣布独立运营,还搞起了“上四休三”,主动把产能降下来,这么一来,荷兰手里那个“公司所有权”瞬间就有点像个空壳子了。 这种相互的精准打击,很快就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剧痛,欧洲汽车业的软肋被抓得死死的,安世造的虽然不是什么顶尖芯片,却是汽车电子里缺不了的“螺丝钉”,用量巨大。 中国的反制一出,德国、法国的汽车巨头们立刻就慌了,纷纷警告说生产线要停摆。那边的产业协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当然,中国也付出了代价。这波操作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笔的出口订单没了,国内给安世配套的产业链也跟着摇摆,更重要的是,这会动摇全球客户对供应链稳定性的信心。 对荷兰来说,更是可能“丢了芝麻又赔上西瓜”,为了一个安世,万一把自家光刻机巨头ASML在中国的巨大市场给搅黄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种谁也扛不住的共同痛苦,才是最有效的调解员,所以,硬碰硬的对峙没撑过48小时,就变成了部长级的通话。 荷兰那位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一开始的信心满满,变成了主动打电话过来商量。这通电话本身就说明,双方高层都意识到,再僵持下去,造成的破坏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大家重新回到了谈判桌,开始讨论“符合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这其实就是向现实低头,承认了这个世界谁也离不开谁,硬脱钩最后只会导致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