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闭幕,外媒第一时间对公报的这段内容转引特别多 外媒的敏锐捕捉,恰恰点出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核心脉络,科技自立自强不再是补充选项,而是关乎发展主动权的“必答题”。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短短百余字的部署,本质上是中国应对“卡脖子”困境、 重塑发展动力的战略宣言,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首先得啃下“原始创新”这块硬骨头。 过去我们常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早已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借鉴。 “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超70%的成绩单,正是为原始创新铺路的明证。 而“十五五”的部署更明确,要从“跟跑”转向“领跑”,就得让实验室里的原创成果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 光有科研突破还不够,科技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打通。 江苏的实践很有代表性,通过“双高协同”模式让高校与高新区精准对接,用技术转移中心当好成果转化的“变速箱”,把实验室里的专利变成工厂里的产品。 脱离产业需求的科技是“空中楼阁”,没有科技支撑的产业终将“后继乏力”,这一切的根基,在于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 没有优质教育培养人才,科技攻关就是“无源之水”;没有科技平台吸纳人才,人才价值就难以实现。 江苏组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委派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的做法,正是把三者拧成一股绳。 正如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居世界第一,只要通过制度设计让人才、资金、项目高效联动,就能形成创新合力。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加持下,这种创新合力正在加速形成,从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榜首,到3.6万亿元研发投入催生的技术突破,中国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格局中掌握发展主动权。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幕的节点,这份部署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挑战的回应。 当教育培育出创新土壤,科技结出突破硕果,人才提供核心动能,三者协同发力,中国必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