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德国《商报》10 月 21 日的一篇报道,把一场持续两年的芯片行业博弈推到了台前 —— 谁都没料到,荷兰安世半导体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原本想靠技术和权限 “卡脖子” 的荷兰方面,最后反倒让自家车企陷入了被动。 时间拉回 2022 年初,闻泰科技花了近 400 亿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收购,消息传出时,荷兰当地不少人觉得中国企业只是 “花钱买壳”,毕竟安世手里握着汽车功率半导体的核心技术,生产线和研发团队都在荷兰境内。可闻泰接下来的操作,完全超出了荷兰的预料。 收购完成没几个月,闻泰就从国内派去了几十人的技术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大多有十年以上半导体行业经验,有的曾参与过国内芯片产线搭建,还有的擅长设备调试。 他们没急着调整现有生产,而是先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把安世荷兰工厂的产线从头到尾拆解分析,小到一个零部件的型号,大到整条生产线的流程逻辑,都详细记录在案。 就在荷兰方面以为闻泰会 “依赖” 本地技术时,闻泰悄悄启动了国内基地的建设。他们把拆解后的产线技术,结合国内供应链进行优化,比如原本需要从欧洲进口的某类设备,换成了国内企业研发的替代产品,成本降低了三成还多,性能却没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闻泰早早就搭建了备用系统,从生产调度到数据管理,都有独立于荷兰原系统的备份,这步棋后来成了关键。 2023 年中,荷兰方面见闻泰迟迟不 “押注” 本地,开始用手段施压:先是暂停了闻泰对荷兰工厂部分系统的权限,导致一些生产数据无法调取;接着又以 “审批延迟” 为由,拖延荷兰工厂员工工资发放,想逼闻泰妥协。可他们没想到,闻泰国内基地此时已经具备了生产能力,备用系统直接启动,荷兰工厂的短暂混乱,根本没影响整体产能。 更让荷兰意外的是,闻泰没停留在 “复制” 产线,而是在国内基地搞起了研发。他们整合了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推出了国产 SiC 模块 —— 这种模块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前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产 SiC 模块不仅性能达到国际水平,价格还低了 20%,很快就拿到了国内多家车企的订单。 随着国内基地产能和研发能力反超荷兰工厂,闻泰又做了个重要决定:停止向荷兰工厂的研发部门提供资金支持。要知道,安世荷兰的研发团队之前一直靠闻泰拨款,资金一断,不少研发项目直接停滞,荷兰当地的技术优势瞬间被削弱。 这一连串操作下来,最着急的成了欧盟车企。之前欧盟车企大多从安世荷兰工厂采购半导体部件,现在闻泰把核心产能和技术都转移到国内,加上国产 SiC 模块性价比更高,不少欧盟车企开始担心供货稳定性,有的甚至主动找上门,希望能和闻泰国内基地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欧盟之前想靠芯片 “卡脖子” 的计划,彻底落了空。 从收购到反超,闻泰用两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芯片产业发展路,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应变能力。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