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领土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不是台湾回归,也不是南海争端,而是中印边境的收复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台湾问题不是“领土收复问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这一立场必须坚定明确,不容有任何模糊表述。 基于客观事实,中印边境问题确实因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具有复杂性,下面从实际情况出发通俗分析这一问题的难点所在。 中印边境全长约20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除中段基本没有争议外,东西两段有12.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 早年间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线,只是按照长期行政管辖形成了传统习惯线,但英国殖民印度后,为了扩张利益,在1914年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和当时的西藏地方代表搞了个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东段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了英属印度。 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这种殖民思维,还不断蚕食中国领土,1951年起逐步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后来又在西段对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要求,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成了双方争议的根源,解决起来必须先厘清复杂的历史脉络,难度自然不小。边境的地理条件更是给问题解决添了大麻烦。 东段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西段是喀喇昆仑山脉,到处都是高山大岭,海拔动辄好几千米,气候恶劣,冬天大雪封山,夏天暴雨频发,连条像样的路都难修。 不管是人员巡逻还是物资运输,在这样的环境里都特别困难。就拿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来说,大部分是荒漠戈壁,常年干旱少雨,基础设施修建成本极高,双方要在这样的区域开展边境管控、推进问题协商,光是克服自然条件的阻碍就需要大量投入,更别说要达成让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了。 双方的立场差异和沟通成本也不容忽视。中国一直坚持边界问题要和双边关系分开处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些年始终保持耐心,和印度建立了边境事务磋商协调机制、军长级会谈等沟通渠道,2020年以来这两个机制已经分别开了20次左右的会,几乎每两个月就谈一次。 但印度方面的态度曾多次反复,比如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中,印军先是违背共识越线挑衅,引发冲突,后来又在谈判中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虽然最近印度调整了态度,双方就巡逻问题达成一揽子方案,一线部队开始脱离接触,但解决剩余问题仍需要时间磨合,毕竟两国对主权的认知、实际控制区域的诉求存在差异,要找到平衡点并不容易。 更关键的是,中印都是人口超过14亿的发展中大国,各自的发展需求也会影响边境问题的解决进程。 过去四年印度曾试图“去中国化”,想脱离与中国的产业链合作搞发展,结果发现不仅没占到便宜,还错失了不少机遇。 后来印度国内逐渐意识到,和中国对抗不利于自身发展,才开始在对华政策上做调整,这为边境问题谈判创造了积极条件。但印度国内有不同的政治力量,对中国的态度并不一致,比如之前有官员提出要“回到2020年之前的状态”,给谈判设置障碍,直到最近人事调整后,对华了解的官员主导外交事务,沟通才更顺畅。这种内部因素的变化增加了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 还要看到,边境问题的解决不只是划定一条线那么简单,还涉及到当地的管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比如双方达成巡逻解决方案后,要确保一线部队有序行动,避免再次出现摩擦,这就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管控机制。而且争议地区大多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即便达成共识,后续的民生保障、资源开发等问题也需要双方协同推进,这些都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对接。 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的立场一直很明确,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从来没有变,但始终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议。 从2024年双方达成巡逻问题解决方案来看,只要两国从大局出发,保持沟通,就能逐步推进问题解决。 但不得不承认,受历史包袱、地理障碍、双方诉求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印边境问题的彻底解决确实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这也是它显得尤为复杂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