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买电话卡更需要实名认证,我就想问问各大运营商,电信诈骗的虚拟号码为什么就查不到他们的实名呢?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首先得说清楚,现在正规的虚拟号码其实都是实名的,跟咱们平时用的手机卡一样。比如咱们点外卖、收快递时接到的电话,大多是平台给的虚拟隐私号,这种号码是运营商给企业办理的,企业得登记真实信息,运营商也能查到每个号码对应的企业和用户,不是真的“没头没尾”。 但诈骗分子用的根本不是这种正规虚拟号,他们玩的是“障眼法”,用技术手段把真实号码藏起来了。 大家觉得查不到实名,最常见的情况是诈骗分子用了虚拟拨号技术。比如他们在境外或者国内隐蔽的地方架起设备,插上一张咱们国内的实名电话卡,通过网络远程拨号,这样打给你的时候,手机上显示的就是那张实名卡的号码,但实际用这个号码打电话的根本不是办卡的人。 那张实名卡可能是骗子之前骗来的,比如伪装成运营商员工,说要升级网络,从老人手里骗走的实名手机卡,或者是黑灰产里专门“养”的卡。 之前山东那个徐玉玉被骗的案子,涉案的号码其实都有实名登记,但登记的信息根本不是实际用的诈骗分子,而是被冒用的身份。 还有些诈骗电话看着是国内号码,其实是境外的虚拟号通过技术伪装的。这种号码是境外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生成的,不用实体卡,通过软件就能用,本身就不受咱们国家的实名制监管。骗子用这种号打电话,显示的归属地可能是本地,但源头在国外,要查实名就得跨国协作,这个过程特别复杂,不是一下子就能查到的。 另外,物联网卡被滥用也是个大问题。物联网卡本来是给智能家居、监控这些设备联网用的,正规的物联网卡也得实名登记,但它不能用来打电话、发短信。 可有些不法分子钻空子,从非正规渠道买物联网卡,改装后开通语音功能,用来打诈骗电话。 这种卡的实名信息可能是真的,但要么是冒用别人的,要么是办卡的人把卡转手卖给了骗子,查的时候找到办卡人,也找不到实际用的骗子。 可能有人会问,运营商不是管得很严吗?其实实名制对运营商来说是“高压红线”,现在新开的手机卡100%都要实名,考核要求特别严,他们根本不敢随便放无实名的号码出去,毕竟一旦出事处罚很重,得不偿失。 但问题出在“人”身上,骗子的手段太隐蔽,他们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比如架设虚拟拨号设备用几天就拆,再换个地方重架,等运营商监测到异常,他们早就跑了。 而且现在的诈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有人专门负责注册虚拟号,有人做AI诈骗话术,有人管洗钱,各个环节分开干,单查一个号码根本斩不断整个链条。 法律和监管方面也还在完善。虽然有《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这些法律,但对虚拟号码的申请、使用、注销这些具体环节,规定得还不够细,运营商和平台的责任边界有时候说不清,执法起来有难度。而且对滥用虚拟号码的处罚标准之前不够明确,骗子的违规成本低,就敢冒险钻空子。 不过现在已经在改进了,工信部把实名制落实情况当成虚拟运营商拿牌照的“一票否决项”,要是做得不好,直接取消资质,还会加大处罚力度。 现在相关部门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上在升级大数据监测,用机器学习识别那些异常的通话行为,比如短时间内打几百个电话的,或者突然从多个地方呼出的号码,一旦发现就及时停机。 还在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运营商、公安、银行这些部门联动起来,从号码源头到资金流向一起查。对虚拟运营商的监管也更严了,经常暗访抽查,发现经销商违规“养卡”就重罚。 说到底,不是虚拟号码本身查不到实名,而是诈骗分子用各种手段把真实身份藏在了背后,要么冒用别人的实名信息,要么用技术伪装号码源头,再加上黑灰产链条复杂,才让大家觉得“查不到”。 现在不管是运营商还是监管部门,都在盯着这些漏洞补,只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得从法律、技术、监管各个方面一起发力,才能彻底堵住空子,给大家一个安全的通信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