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

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门票收入,这近 8 亿看着不少,但故宫根本碰不得。国家有硬规矩,故宫这类公共文化机构的门票收入属于非税收入,必须全额上缴国库,一分都不能留。前院长单霁翔早就公开讲过,以前门票一年 6.5 亿全缴了,现在涨到近 8 亿还是一样的规矩。 这些钱进了国库后,要纳入国家财政统一安排,故宫想用得先打报告编预算,详细说明下一年要修哪个宫殿、保护哪些文物、办什么展览,层层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最后能批多少全看统筹安排。更关键的是,这些门票钱不只是给故宫用,剩下的还要调剂给其他需要的文化遗产单位,相当于故宫的门票收入还得帮衬别人。 再看文创收入 15 亿,这钱确实能自己支配,但扣完成本真剩不下多少。文创产品从创意设计到摆上货架,每一步都要花钱。 比如开发一套陶瓷文创,光找工匠复刻古法工艺的成本就占了大半,原材料采购还要占 40%,市场营销费再占 20%。 剩下的钱大多要投进新文创研发和文物数字化,根本挪不出多少补到古建筑修缮和文物保护上,能用来贴补日常开支的就更少了。 真正花钱的地方都藏在 “看不见” 的细节里。先说古建筑修缮,故宫 72 万平方米的院子里有 9371 间屋子,全是几百年的老木结构,修起来贵得惊人。太和殿的金砖地面每年保养费就上百万,养心殿大修光研究性保护就花了 2.2 亿。 那些屋顶的琉璃瓦看着普通,每片都是纯手工制作,一块就上千块,一座大殿换瓦得几万片,光瓦钱就好几百万。 红墙每三年要刷一次,特制的 “宫墙红” 颜料一桶 800 块,光刷墙就得花 3000 万,慈宁宫花园一次中等规模的修缮,费用够在京城核心区建个现代化博物馆。 文物保护更是个 “吞金兽”,故宫有 186 万件文物,每件都得精挑细选地伺候。一件青花瓷器修复要耗上几个月,动用数十种专业工具,费用常常高达数十万元;一个古钟表修三个月就花 80 万,每年修 2000 件文物,光维修费就得 20 多亿。文物库房里的恒温恒湿设备 24 小时不能停,电费都是天文数字,稍微出点差错,文物就可能损坏,这笔钱根本省不得。 日常运营的开销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故宫有近 2000 名员工,光安防和修复师的薪资每年就 3 亿多。 安保系统更是不敢含糊,72 万平方米的区域里装了 7000 多个高清摄像头,还有红外探测、震动传感等层层防护,这套系统的年度维护费就几千万。每天接待几万游客,清洁、水电这些基础开销一年下来就 2 亿多,加上智能导览系统、游客服务设施的维护,天天都得花钱。 这些年故宫搞数字化建设,用 3D 扫描技术给每一件文物建档,这个工程预计要投数十亿元,虽然能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但前期投入大,短期内看不到回报。 另外,故宫每年还要办数十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几百种专业书籍,这些学术研究工作也得靠钱撑着。 这么算下来,文创剩下的钱连文物维修费都不够填,更别说古建筑修缮和日常运营了。政府补贴的四十多亿,其实全用在了这些刀刃上。从 2023 年的决算数据能看到,财政拨款主要花在文化保护和人员保障上,光博物馆相关支出就 7.8 亿,文物保护支出 8161 万,还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4600 多万。 而且这不是故宫独有的情况,全球顶级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也都靠政府补贴运营,故宫既是博物馆又是巨型木构建筑群,维护成本比西方石质建筑的博物馆高得多,自然更需要补贴。 说到底,故宫不是真的 “入不敷出”,是能自由支配的钱远填不上文化保护的大窟窿。门票是 “过路钱”,文创钱要滚动投入新发展,真正的大头支出全靠财政补贴托底。 每一分钱不管是自己赚的还是补贴的,都花在了保护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上,跟猫腻半点关系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