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对于白求恩,我们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不远

对于白求恩,我们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且拼尽全力救治中国人?   提到白求恩,多数人脑子里冒出来的都是“高尚”“伟大”这类标签,好像他天生就是个完美的英雄符号。   很少有人去琢磨,一个在加拿大拿着高薪、医术顶尖的胸外科专家,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漂洋过海跑到战火纷飞的中国,最后把命都搭在这儿,图什么?   说起来,白求恩最早可不是奔着革命去的,他在底特律开私人诊所那阵儿,算是标准的精英阶层,但诊所开着开着,他就觉得不对劲了。   来看病的穷人,往往拖到实在扛不住才来,掏不起医药费就只能硬扛,而有钱人哪怕是点小毛病,也能享受到最好的治疗。   更让他恶心的是行业里的猫腻,医生之间互相介绍病人拿回扣,专科医生盯着病人的钱包开药,完全把希波克拉底誓言抛到了脑后。   他偶尔会偷偷去贫民区免费看病,说是想找回当医生的初心,可越看心里越凉,个人的这点善意,在不合理的制度面前根本没用。   后来他自己得了肺结核,在疗养院硬生生从鬼门关爬回来,这下更看明白了,肺结核这病也分三六九等,富人能康复,穷人就只能等死。   从那时候起,他就不再满足于只治人的身体,开始琢磨怎么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真正让他找到方向的是苏联之行,为了去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汽车凑路费。   到了苏联,他没心思参会,满大街找医院和诊所看,他亲眼看到那里的医疗是公家的事儿,不管有钱没钱都能看病,尤其是在防治肺结核上效果显著。   这一下就戳中了他的心结,原来真的有制度能让医疗脱离金钱的控制。回来以后,他就像换了个人,到处演讲呼吁搞社会化医疗,说政府该把老百姓的健康当成头等大事,就像办学校、建军队一样。   这话在当时的加拿大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同行觉得他疯了,医学会还把他除名了。   他自己组建组织推动医疗改革,结果提案没人理,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折腾了半天,他发现光在嘴上喊口号没用,得找个能实实在在做事的地方。   刚好那时候西班牙内战爆发,法西斯势力抬头,共产国际号召各国支援,白求恩二话不说辞了工作,带着医疗队就去了马德里。   战场上的情况比他想的还惨,很多伤员不是死在枪伤上,而是死在送医路上的失血过多。   他灵机一动,弄来一批冰箱,组织当地人献血,再开着车把血直接送到前线,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血库的雏形。   他经常顶着炮火送血,有一次子弹打穿了驾驶室的挡风玻璃,差一点就没命了。   可就算这么拼命,最后还是因为当地势力的猜忌和排挤,被变相赶走了,西班牙的经历让他明白,反法西斯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而且得找真正能并肩作战的力量。   就在他迷茫的时候,碰到了陶行知,在洛杉矶的一个晚餐会上,陶行知跟他讲了中国的抗战形势,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前线拼命,却连像样的医生和药品都没有,伤员死伤惨重。   白求恩一听就定了主意,当场就说要去中国,这话不是一时冲动,他早就从斯诺的书里了解过中共的抗战,知道这是一群真正为老百姓打仗的人。   加美共产党很快就委托他组建援华医疗队,宋庆龄又出面协调,帮他们冲破国民党的阻挠,顺利进入了八路军控制区。   到了延安,毛泽东跟他聊到深夜,他本来可以留在后方医院,却非要往最危险的晋察冀前线跑,说自己的岗位在战场。   在晋察冀的日子,简直是把自己榨干了用,没有手术台就搭个木板,没有药品就自己琢磨药膏,他还设计了能让骡马背着走的“药驮子”,拆开就是个移动手术室。   看到前线缺医生,他就推动办卫生学校,亲自写教材、挑老师,把自己的技术手把手教给当地人。   他总说,一个外国医疗队最该做的不是治病,是留下能治病的人。   后来敌人“扫荡”,他明明能撤走,却非要做完最后一台手术,结果手指被碎骨划破感染。   即便这样,碰到危重病人他还是照样上手术台,最后感染扩散,年纪轻轻就没了。   很多人现在聊起白求恩,总觉得他的行为难以理解,甚至觉得有点“傻”,可其实他的选择一点都不盲目。   他对资本主义医疗制度的失望,让他渴望找到更公平的社会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他明确了奋斗的方向。   他不是为了当英雄,只是想找个地方,能让自己的医术真正帮到最需要的人,能让自己的信念落地生根。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6
用户10xxx66 3
2025-10-25 03:07
那也是我们中国人该敬重的人,不管什么目的,救活了多少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