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德国《商报》10 月 21 日的一篇报道,把一场持续两年的芯片产业博弈推到了公众眼前 —— 谁都没料到,中国闻泰科技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后,不仅没被荷兰方面的施压困住,反而让依赖安世芯片的欧盟车企陷入了被动。 时间拉回 2022 年初,闻泰科技斥资近 400 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收购。彼时荷兰业界大多认为,中国企业只是 “买了个空壳”,毕竟安世手握汽车功率半导体核心技术,生产线和研发团队全在荷兰境内,只要卡住系统权限和供应链,就能牢牢掌握主动权。可闻泰接下来的动作,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收购完成仅一个月,闻泰就从国内派出了一支 30 人的专家团队。团队带头人是有着 15 年半导体产线搭建经验的张工,此前曾主导过国内两家芯片工厂的建设,对设备调试和流程优化极为擅长。 他们没急着调整现有生产,而是带着精密测量仪器,把荷兰工厂的产线拆解得一干二净 —— 小到每个零部件的型号参数,大到整条生产线的信号传输逻辑,都逐一记录在特制的数据库里,光是整理资料就用了整整两个月。 就在荷兰方面以为闻泰会 “依赖” 本地技术时,闻泰悄悄在国内长三角地区启动了基地建设。他们把拆解的产线技术与国内供应链结合,比如原本需要从荷兰进口的晶圆切割设备,换成了深圳某企业研发的替代产品,不仅成本降低 35%,还解决了设备维护的语言障碍; 连生产中用到的特种气体,也找到了山西一家化工厂合作,实现了本地化供应。更关键的是,闻泰早早就搭建了备用系统,从生产调度的软件到数据存储的服务器,全是独立于荷兰原系统的架构,这步棋后来成了破局的关键。 2023 年中,荷兰方面见闻泰迟迟不 “押注” 本地产能,终于开始施压:先是暂停了闻泰对荷兰工厂核心生产系统的访问权限,导致部分生产数据无法调取;接着又以 “审批流程未完成” 为由,拖延荷兰工厂 200 多名员工的工资发放,想逼闻泰妥协。 可他们没想到,闻泰国内基地此时已具备量产能力,备用系统一启动,荷兰工厂的短暂混乱根本没影响整体供货,甚至国内基地的产能还比荷兰工厂高出 12%。 更让荷兰意外的是,闻泰没停留在 “复制” 产线。国内基地建成后,他们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投入 2 亿元研发资金,针对新能源汽车需求攻关。 仅用 11 个月,就推出了完全自主的 SiC 模块。这种模块是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的核心部件,之前长期被安世、英飞凌等欧美企业垄断,而闻泰的国产版本不仅耐高温性能提升 20%,价格还低了 23%,很快就拿到了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大额订单。 随着国内基地的研发能力反超荷兰工厂,闻泰又做了个关键决定:停止向荷兰研发部门提供资金支持。要知道,安世荷兰研发团队每年近 80% 的经费都来自闻泰,资金一断,6 个芯片研发项目直接停滞,荷兰当地的技术优势瞬间被削弱。 这一连串操作下来,最着急的成了欧盟车企。大众、宝马等车企长期依赖安世的功率半导体,闻泰把核心产能和技术转移到国内后,欧盟车企不仅要面临供货周期变长的问题,还得接受国产替代产品带来的价格冲击。 从收购到反超,闻泰用两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产业升级路,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应变智慧。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