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现在估计挺后悔的,后悔什么?她后悔的不是加入国民党,也不是竞选主席时缴纳的那笔高额保证金,而是发现自己变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渐渐远离了最初两岸统一的初心。 早年间的郑丽文,对两岸关系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她出生在眷村,父亲是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军人,这种家庭背景让她打小就对 “中国” 有很深的认同,后来还特意去剑桥大学研究两岸关系的地缘政治,这段经历更让她清楚两岸同根同源的道理。 一开始她在民进党,但看着 “台独” 主张折腾得台海不安生,实在看不下去,2002 年因为批评陈水扁当局的问题被民进党处理,干脆就退出了。 2005 年在连战的牵线下加入国民党,就是因为认同国民党坚持 “九二共识”、反对 “台独” 的立场,觉得这样才能真正维护两岸和平。 后来她在国民党里一路做事,从发言人到 “民代”,一直没藏着对两岸统一的期待。尤其是这次竞选国民党主席,她更是把心里话摆到了台面上,说要让台湾人有自信地说 “我是中国人”,还直言只要能推动两岸和平,跟大陆高层见一百次面都愿意。 当时军系党员比如黄复兴党部的人都很支持她,觉得这个 “云南的女儿” 能扛起推动两岸关系的担子,年轻党员也因为她喊着 “世代交替”、要改国民党的老毛病,把票投给了她,最后她才以 50% 的得票率赢了选举。 那时候的她,眼里全是推动两岸在 “九二共识” 基础上往前走的劲,哪想到后来会变成现在这样。 胜选刚第二天,她的话就变了味,说所谓的 “和平” 就是维持现状,想让大陆彻底放弃 “武统” 的想法。 这跟竞选时的表态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之前她还说 “一直维持现状也不可能”,结果当选后转头就把 “维持现状” 当成了两岸政策的核心。后来面对大陆提出的统一主张,她虽然说愿意面谈,却反复强调 “统一不能一蹴可几”,还加了个前提,说要得到岛内 2300 万台湾人同意。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在把统一的事儿往后拖,实际上就是在维持当下的局面。 为啥会变成这样?说白了还是岛内的政治环境太复杂。她刚当选,绿营就跟着赵少康起哄,骂她是 “红统”,造谣说大陆在背后支持她参选。国民党内部的亲美势力也趁机发难,逼着她 “消除亲中力量”,想让她往亲美的方向靠。 这些攻击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处理不好,别说推动政策,能不能坐稳主席的位置都难说。她能当选本来就靠年轻党员、基层和军系的支持,现在各方压力挤过来,只能先把 “维持现状” 搬出来当挡箭牌,想稳住局面。 可这么一来,她就慢慢成了 “维持现状” 的代言人。不管是接受采访还是党内讲话,越来越少提 “统一” 的初心,张口闭口都是 “台海和平稳定”“两岸交流合作”,可核心都是围着 “不改变现状” 转。 那些当初因为她有统一念想支持她的人,看着她现在的样子,心里肯定失望。前黄复兴党部的人之前还叫她 “复兴女侠”,现在估计也觉得她没了当初的劲头。 郑丽文自己心里肯定清楚这一点。她研究了那么多年两岸关系,不可能不知道 “维持现状” 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当初从民进党出来,加入国民党,就是想做些实实在在推动两岸关系的事,现在却被现实推着走,成了 “维持现状” 的代言人。想想竞选时说的 “让台湾人有自信地说我是中国人”,再看看现在的表态,她不可能不后悔。这种后悔不是心疼钱,也不是选错了党派,而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离最初的想法越来越远,想做的没做成,反而成了自己可能原本不认同的样子。 现在她夹在中间也难受,一边是大陆期待她能坚持 “九二共识” 推动统一进程,一边是岛内的反对势力逼着她维持现状。 要是继续抱着 “维持现状” 不放,不仅会失去当初支持她的力量,更会彻底远离自己最初的初心;可要是硬着头皮提统一,又得承受更大的政治压力。 这种两难的处境,估计让她越发后悔自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要是能按照最初的想法走下去,也不至于落到这般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