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17 岁少女被父亲强迫嫁给 54 岁并且结过三次婚的男人,少女始终不依,并以死相逼,可最终还是躲可神奇的是,在新婚之夜,少女却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秀莲是被两个伙计搀下驴车的,腿肚子直哆嗦。 进了屋,红盖头一掀,她就低着头不敢看。 屋里静悄悄的,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扑通扑通的。 她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袖子里还藏着那把剪刀。 等了半天,一个男人才走进来,脚步很轻。 秀莲闻到一股药草味,不难闻,反倒让她心安了点。 她偷偷用眼角瞟了一下,是个干瘦的老头。 他没穿喜服,就一身半旧的青布褂子,坐在了桌子对面。 “我知道你心里不痛快。”他先开口了,声音不响。 “你爹那二十块大洋,就当是我借给你们家的,不用你还。” 他给自己倒了杯水,接着说:“我这岁数,也不图啥了。” “就是这药铺里里外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你先安心住下,里屋你睡,我睡外头的铺子。” 说完,他真就抱了床被子去了外屋,还把门带上了。 秀莲一个人愣在床边,半天没回过神。 这跟村里人说的完全不一样,她以为要拼个鱼死网破。 夜里,外屋传来一阵阵的咳嗽声,咳得人心慌。 秀莲悄悄趴在门缝往外看。 陈敬山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身上盖着件旧棉袄。 桌上的油灯还亮着,他手里还搭着一本翻开的药书。 看着他花白的头发,秀莲心里的恨意,忽然就没了。 第二天一早,秀莲醒来,屋里已经没人了。 桌上放着一碗小米粥,还冒着热气,旁边是两个白面馒头。 她捧着碗,眼泪一下就掉进了粥里。 在娘家,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白面。 她一口一口吃着馒头,心里五味杂陈。 中午,她跟着送饭的伙计去了药铺。 她想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男人。 药铺里人来人往,个个都恭敬地喊他“陈先生”。 她看见一个女人抱着发烧的孩子,没钱抓药,急得直哭。 陈敬山没多说啥,直接让伙计按方抓药。 他对那女人说:“先拿去给娃治病,钱以后再说。” 伙计好像都习惯了,还多包了二两红糖。 秀莲就站在柜台后面看着,心里那块冰,慢慢化了。 从那天起,陈敬山开始教她认药材,打算盘。 秀莲不识字,他就拿个小本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写。 “这是当归,补血的。这是黄芪,补气的。” 他很有耐心,秀莲学得慢,他也从不发火。 镇上的人都说,陈先生新娶的娘子,有福气。 秀莲渐渐地,也敢抬头走路了,脸上也有了笑。 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学会了煲药膳汤。 陈敬山咳嗽的老毛病,也被她调理得好了很多。 一年后,秀莲的弟弟考上了县里的学堂。 陈敬山亲自套了车,把秀莲和她弟弟送了过去。 临走时,还塞给孩子五块大洋当生活费。 秀莲看着他忙前忙后的背影,忽然觉得特别踏实。 年龄的差距确实很大,但那份被尊重和爱护的心,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