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出这句追问,现场瞬间安静。三分钟后,掌声炸裂。 这问句不是临时起意的刁难,是苏州大学讲席教授高志凯深耕数十年的必然。9月17日马尼拉论坛的会场里,他指尖划过桌上的《美西条约》复印件,字句都藏着底气——这份1898年美西战争后签署的条约,白纸黑字划定菲律宾西部边界止于东经118度线,而黄岩岛的经纬度是东经117度51分,明明白白在这条线以西 。 没人比高志凯更懂法理交锋的重量。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外交部担任国家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跟着参与过无数重大外事谈判,见过最尖锐的国际博弈。后来拿下耶鲁法学院博士学位,成了美国纽约州注册律师,在摩根斯丹利、中国海油等机构做过高管,外交、法律、商业的多重经历,让他看国际争端总能戳中要害 。这次去马尼拉前,他泡在档案馆里翻了三天旧条约,连1930年美英条约的补充条款都逐字核对过,就为了确认一点:所有界定菲律宾领土的法律文件,从没把东经118度线以西的区域划给它。 现场菲方学者的沉默,藏着无法辩驳的尴尬。他们平时总拿“实际管辖”“地理邻近”说事儿,可高志凯一抬出《美西条约》,这些说辞全成了空中楼楼阁。要知道,这份条约是菲律宾领土合法性的根基——西班牙殖民结束后,美国正是凭着它接管了菲律宾,菲方建国后也一直将其视作边界依据 。现在要主张黄岩岛是自己的,要么承认条约里没写、等于无理取闹,要么干脆否认条约效力、亲手砸了自己的领土法理基础。这两难选择,让在场几位菲律宾智库专家攥着的钢笔都没动过。 高志凯太清楚对方的软肋。他在论坛上紧接着补了句追问:“要是不承认118度线,那别的国家是不是也能越过这条线向东走?”这话戳中了菲律宾的痛处。这个国内矛盾深重的国家,南部穆斯林群体抗议不断,分裂势力暗流涌动,根本经不起领土争议的反噬。后来菲律宾外交部花了三周才回应,通篇没提东经118度线,只扯些无关的苏禄海边界协议,更坐实了他们回避核心问题的心态 。 这不是他第一次靠法理“镇场”。之前接受英国电视台专访,主持人刁难着问“中英是否是对手”,他直接列举中国新能源、半导体的发展事实,反问“竞争和对抗能画等号吗”,把对方问得语塞。但这次在马尼拉的追问意义更特殊——以往我们多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的”,他却换了个角度,用对方承认的法律文件锁死了争议,等于让菲方要么认理、要么认亏。 菲方真的敢否认这份条约吗?显然不敢。《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早就明确,日本投降后要把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南海诸岛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菲律宾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才开始觊觎南海岛礁,无非是盯上了底下的油气资源,可这些非法盗采行为,从来站不住任何法理脚。高志凯那句追问,本质是把“讲不讲理”的选择题扔到了全世界面前。 掌声里藏着的不只是认同,更是对“以理服人”的敬意。从外交部的翻译到国际舞台的评论员,高志凯几十年没变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坚守。他总说,国际争端里最有力的武器不是狠话,是藏在旧条约、老文件里的真相。 可菲方真的会就此罢休吗?10月12日,他们的公务船还在铁线礁附近非法闯入,危险接近中方海警艇 。这说明法理上的赢面,未必能立刻终止现实中的挑衅。但至少这一次,高志凯让全世界看清了:谁在尊重历史,谁在混淆是非。 说到底,南海问题从来不是“谁拳头硬”的博弈,而是“谁站得住理”的较量。高志凯的追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国家偷换概念的拙劣,也照见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三百年前的条约文本,来自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更来自对历史事实的绝对坚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