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上万只黄羊“偷渡”到我国,在蒙古待着不好吗?为什么跑来内蒙? 这“偷渡”俩字

上万只黄羊“偷渡”到我国,在蒙古待着不好吗?为什么跑来内蒙? 这“偷渡”俩字说得逗,黄羊哪懂国界?它们往内蒙跑,纯粹是被生存逼出来的,而这背后,藏着一群草原人的坚守。二连浩特的牧民格日勒最清楚,这些“草原精灵”不是来做客的,是来保命的。 2014年冬天,蒙古那边下了罕见的大雪,草场全被埋了,黄羊找不到吃的,成群往内蒙闯。格日勒在自家17000亩草场里发现了27只瘦得脱相的黄羊,它们腿上还沾着铁丝网的挂痕——蒙古草原退化得厉害,过度放牧把草啃成了戈壁,冬天再遇雪灾,不逃就是死路一条。可边境的铁丝网成了生死线,不少黄羊跳不过去,要么被挂伤,要么体力耗尽倒下,能冲进内蒙的都是拼了命的幸运儿。 格日勒没犹豫,直接腾出3000亩草场给黄羊当栖息地。这可不是小数目,按草畜平衡算,这些地能养60只绵羊,一年少说赚6万。更费劲儿的是补水,二连浩特缺水,他每隔两三天就得开着卡车去机井拉水,还得额外买盐砖和草料投喂。转场的时候更折腾,最远要去50公里外的牧点,他照样三天两头往回跑,就为了看看黄羊的动静。几年下来,黄羊从见他就跑,变成能容忍他站在50米外,这份信任比啥都金贵。 不只是牧民在守着。二连浩特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张鹏,把自己的空闲厂房改成了救助点,去年冬天就救了35只黄羊。有次接到电话,一头蒙古野驴被铁轨夹断了腿,在零下30度的户外奄奄一息,他带着志愿者赶过去时,野驴已经冻得没法动,几个人小心翼翼抬上车,送救助点打石膏、喂草料,折腾了一个多月才放归草原。现在这处救助点最多同时收留过22只黄羊,全靠他和50多个志愿者轮班照顾。 民警韩雷的工作重心也变了。前几年还在抓偷猎的,现在基本见不到了,他每天带着同事巡边,主要是给牧民送草料、帮着处理流浪狗。额尔登高毕嘎查的流浪狗成了黄羊的大威胁,这些从城里跑出来的狗带着“狼性”,专挑小羊下手,格日勒家的黄羊从27只减到22只,多半是被流浪狗叼走的。韩雷对接企业捐了24吨草料,还帮着牧民想办法加密围栏,可全围起来要20多万,不少牧民实在拿不出钱。 黄羊用脚投票,选的是能活下去的地方。蒙古草原退化加剧,草场变成戈壁,冬天连枯草都找不到;内蒙这边不一样,2024年搞了草原过牧试点,草畜平衡指数从23.9%降到10%以下,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也提上去了。呼伦贝尔的牧民霍贵林减了40%的羊,自家沙化草场的植被覆盖率从30%涨到75%,消失多年的黄羊都回来了,他年收入反倒增了15万。2025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草长得好,黄羊自然愿意来。 可问题也跟着来。上万只黄羊扎堆,会不会让局部草场不堪重负?格日勒想加密围栏却没钱,这种民间自发的保护能撑多久?更关键的是,蒙古的生态不改善,黄羊迁徙只会越来越频繁,单靠内蒙一方守护,压力早晚会大到扛不住。 这些黄羊哪里是“偷渡”,分明是生态好坏的试金石。格日勒让出的3000亩草场,张鹏腾出来的厂房,韩雷送去的草料,凑成了最实在的答案——它们跑来内蒙,不是因为蒙古不好,是因为这里有人愿意为它们让出生存空间,有政策能把草原养得更绿。 可这份守护能一直延续吗?流浪狗的问题怎么彻底解决?跨境的生态治理能不能跟上?黄羊迁徙的背后,藏着的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更是跨境生态保护的考题。 说到底,黄羊的选择从不会骗人。它们往内蒙跑,是认了这里的草、这里的水,更认了这里守护生灵的人。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得靠政策托底、靠人人出力,才能让这些“草原精灵”真正安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