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如果这次跟中方在达不成协议,美国将联合G7等盟友一起对华出手。” 中美第五轮贸易谈判前夕,美财长贝森特公开表态,称若无法达成协议将联合 G7 盟友对华采取行动。谈判相关信息显示,美方核心诉求是希望中方放开稀土领域的出口限制。 这一诉求背后,是全球产业链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 —— 中国掌控着全球 91% 的稀土金属加工能力,欧盟 98% 的永磁体依赖中国供应,日本的重稀土更是 100% 来自中国。 G7 内部为此召开了 2 小时紧急会议,试图协调应对措施。但表面的团结下藏着难以调和的分歧。德国每年与稀土相关的进口额达 700 亿欧元,其电动汽车发动机所需永磁体 80% 直接来自中国,工业界已发出供应中断两三个月就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的预警。 日本企业虽从 2010 年起就研发替代技术,将重稀土使用量缩减至原来的 1/10,甚至开发出不含重稀土的磁铁,但这些替代品在耐热性和磁力特性上仍有差距,对华依赖度并未实质下降。 此时中国已出台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将多线切割机、稀土永磁真空扩散炉等生产加工设备,以及氟碳铈矿、P507 萃取剂等原辅料纳入管制清单,要求出口经营者申请许可并规范报关填报,措施自 2025 年 11 月 8 日起实施。 这并非突然之举,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分工形成的产业优势延伸,国内从稀土矿开采到精深加工已形成完整链条,能充分保障自身高端制造需求。 美国本土虽有稀土资源,但缺乏加工能力,国防部近期才与本土企业签署数十亿美元合约,试图重建供应链。业内测算,这样的重构至少需要数年时间,且成本远高于从中国进口。 欧盟与日本启动的 “经济 2 加 2” 对话,也未能快速找到有效的替代供应来源,全球仅有的三家非中国稀土精炼厂,均不具备重稀土处理能力。 中方在谈判中展现出从容姿态,源于对自身产业实力的清晰认知。国内稀土企业已实现技术升级,不仅能满足内需,还能通过规范的出口管理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 G7 内部的焦虑情绪持续升温,欧盟一边喊着 “强硬回应”,一边仍在接收中国发出的稀土货物,这种现实选择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客观规律。 第五轮贸易谈判的序幕即将拉开,稀土议题的博弈背后,是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的真实映照。中国基于自身产业优势实施的出口管制,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也是对全球产业链有序运转的保障,而合作共赢仍是各方最理性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