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种强烈预感,中美马来西亚谈判结束,就离摧毁西方主导的世界供应链体系不远了!如果中美贸易战烽火再起,美国汽车、半导体甚至ai,过不了两个月可能就会彻底停工。 吉隆坡会议中心外的东盟旗帜迎风飘扬,中美双方谈判团队的身影在此间进出四天后,于 10 月 25 日结束磋商。这场选在东盟轮值主席国举行的会谈,因涉及全球供应链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而谈判传递的信号,与 “摧毁西方供应链” 的猜测呈现出不同图景。 谈判地点的选择藏着产业考量。马来西亚是全球半导体封测重镇,占据 13% 至 20% 的市场份额,日月光投控等企业在此布局先进产能,同时也是中美供应链互动中的重要枢纽。 这样的产业属性让谈判更贴近务实议题,双方聚焦农产品贸易、稀土管控与关税延续等核心领域,最终达成短期 “有限平衡” 协议,约定将现有额外关税再延期 90 天,避免 11 月贸易战升级。 美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早已与全球深度绑定。安世半导体风波带来的影响正在显现,这家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的企业生产的车规级芯片,全球市占率达 15%,其东莞基地承担七成封装测试。 受中方出口管制影响,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发出警告,称芯片断供可能导致美国汽车工厂最快下月停工,通用、福特等车企已启动应急库存核查。数据显示,美国汽车制造业对这类关键芯片的替代寻源至少需要半年周期,短期缺口难以填补。 半导体与 AI 领域的依存关系同样紧密。高通中国市场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 60% 以上,英特尔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达四分之一,英伟达约 20% 的收入来自中国。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半导体采购额占全球总额逾三分之一,是最大单一市场。若贸易摩擦升级,美国芯片企业不仅面临销售额缩水,用于研发的资金也将相应减少,进而影响技术迭代节奏。 全球供应链的 “微循环” 特性决定了割裂的难度。美国制造业已半个多世纪将中低端制造环节外移,产业链呈现高度碎片化分布,得克萨斯州作为制造业重镇,其生产网络涉及全球数十个经济体的零部件供应。 高盛测算,若贸易战烽火再起,关税因素将给美国 2025 年 GDP 增速带来近 2 个百分点的负面冲击,全年增速可能仅为 0.5%,最低收入 20% 人群将承受最大冲击。 谈判达成的局部共识为供应链稳定留有余地。中方承诺阶段性增加美豆采购量,缓解美国农业州压力,2025 年 1 至 8 月美对华大豆出口暴跌 88%,库存攀升至 1.22 亿吨,40% 农户难以偿还贷款。 稀土领域,中方同意建立 “非军事用途供应链沟通机制”,在管控原则下回应合理需求。这些妥协既兼顾双方利益,也为后续合作预留空间。 供应链的韧性在摩擦中不断显现。安世半导体风波里,欧洲车企加速寻求替代供应的同时,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高通和英特尔近期同见布林肯,要求政策保障以留住中国市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在支持企业维权的同时,也强调反对选择性歧视,为合规合作保留通道。 从汽车芯片到半导体研发,从农产品贸易到稀土供应,全球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对抗带来的只会是双输,而基于相互尊重的协商,才能让供应链在稳定中实现升级。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