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德国外长妄议台海问题后,访华行程临时取消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可能体会了一次什么叫自作自受。当地时间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瓦德富尔原定26日的访华行程突然取消,给出的理由是“无法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议”。 德国外交部一则简短声明,打破了中德外交近期的平静。当地时间 10 月 24 日,德方突然宣布,外长瓦德富尔原定 26 日的访华行程取消,给出的理由是 “无法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议”,同时表达了对行程取消的遗憾。 这一变动距其访华仅剩两天,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更让期待借此次访问推进合作的德国企业家陷入被动。 瓦德富尔的访原本被赋予多重意义。这是他上任后首次对华正式访问,也是德国总理默茨年底访华前的重要铺垫。随行名单中包含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代表,计划重点就稀土、半导体等出口管制问题与中方沟通,毕竟德国 90% 以上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大众、宝马等车企的新能源转型离不开稳定的稀土供应。 此前 7 月,瓦德富尔与中国外长王毅在柏林会面时,还曾提及 “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双方当时达成的沟通共识让企业界充满期待。 转折发生在访华前夕的 10 月 23 日。瓦德富尔在接受采访时抛出三项诉求,涉及稀土出口管制、台海现状及俄乌冲突等议题,言辞中透露出强硬姿态。 尤其是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触碰了中方核心利益底线。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这一立场有着坚实的历史与法理基础,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一个中国原则,任何外部势力干涉的言论都不符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中方对稀土议题的立场早已明确。驻慕尼黑总领事邱学军 10 月 2 日就在德国媒体发文说明,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基于可持续发展、防扩散责任与合作共赢三重原则,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2025 年 1 至 7 月,中国稀土出口总量达 38563.6 吨,同比增长 13.3%,且专为欧洲企业设立了出口 “快捷通道”,上半年超六成欧盟企业通过该渠道获得许可,巴伐利亚州多家企业已顺利拿到进口审批。这些事实都说明,中方始终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保障合理需求。 行程取消的消息传来,德国企业界的失望显而易见。汽车、新能源等依赖稀土供应链的行业,原本期待借助此次访问进一步畅通合作渠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此前多次发声,强调 “脱钩” 并非正确策略,稳定的中德经贸关系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瓦德富尔访华前的言论与行程取消形成的反差,让企业界担忧供应链稳定性,不少企业紧急启动备选方案,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沟通延迟带来的影响。 瓦德富尔的言论与中方立场存在明显分歧。中方在稀土领域的管制措施,是对环境治理与国际责任的践行。江西赣州多年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累计治理投入已达 380 亿人民币,远超开采收益,这样的代价让保护性政策成为必然。而在台海问题上,中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任何外部势力的指手画脚都无法动摇这一立场。 此次行程取消并未阻断中德沟通的可能。德方已表示将另择日期访华,中方也始终秉持开放合作态度。中德在经贸、全球治理等领域有着广泛共同利益,2025 年前八个月双边贸易额保持高位运行,双方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只要基于相互尊重的前提,回归务实沟通轨道,就能找到解决分歧、推进合作的路径。 外交互动中,原则问题的坚守与合作意愿的秉持并不矛盾。瓦德富尔行程的变动,再次印证了核心利益不容触碰的底线,也让各方更清晰认识到平等对话的重要性。德国企业界的期待,正是中德合作韧性的体现,未来随着沟通的重启,双方仍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实现共赢。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