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钮扣,换上铜纽扣,随后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到底怎么回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1年10月31日的深夜,莫斯科红场上的灯光显得格外昏暗,列宁墓的大门被悄然推开,一支军车队无声无息地驶入,几名军官和士兵迅速钻进地下墓室,没有哀乐,也没有仪式,只有一项绝密任务:把斯大林的遗体从水晶棺中移出。 斯大林去世八年后,他的遗体依然保持着原样,那具经历了特殊防腐处理的遗体,身着大元帅礼服,肩章金光闪闪,胸前挂满勋章,水晶棺外罩着厚厚的玻璃,仿佛还在提醒世人,这位曾经的苏联领袖在历史上的无上地位,然而,这一夜的任务,正是要让这个象征被彻底改写。 军官们用布包裹着遗体,将它从棺中抬出,动作迅速,几乎没有停顿,然后,一把剪刀被递了过来,金纽扣被逐一剪下,丢进一旁的小盒子里,这些纽扣是纯金打造,上面刻着苏联国徽,曾是苏联最高权力的象征,几分钟后,遗体被换上了一套崭新的军服,那些金光闪闪的纽扣被换成了铜纽扣,再也不具备任何特殊意义。 这场行动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治用意,斯大林从列宁墓中被移出,意味着他从苏联的象征中心被搬走,赫鲁晓夫早就计划这样做,但他知道,这不是一件能大张旗鼓去执行的事,斯大林曾是苏联的“神”,他的名字曾经遍布每条街道,每本教科书,他的遗体从列宁身旁被移开,是一种象征性的“降格”,但做得过于激进可能会激起强烈反弹。 这场深夜行动,既是一场清算,也是一场妥协,金纽扣被剪下,但胸前的勋章却被保留了下来,军官们没有触碰这些象征战争荣耀的物件,它们被小心翼翼地护着,仿佛一场微妙的平衡正在上演:既要削弱斯大林的象征意义,又不能彻底否定他的历史功绩,这种复杂的操作,反映了当时苏联内部的分裂与矛盾。 早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全国还在为他哀悼,广播、报纸、巨大的雕像和无处不在的宣传,将他的形象塑造成了苏联的救世主,他的遗体被放入与列宁并列的水晶棺中,那时的苏联,几乎没有人敢质疑他的地位,然而,三年后,一切发生了变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撕开了神话的面纱,秘密报告中,他首次提到了肃反和个人崇拜的错误,苏联人第一次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斯大林的雕像开始被推倒,人民的信仰开始动摇。 尽管如此,斯大林的遗体仍然躺在列宁身旁,赫鲁晓夫知道,真正的“去斯大林化”,必须从象征意义上彻底清除他的神圣地位,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召开,赫鲁晓夫提出了迁葬提案,这个提案迅速通过,没有争议,也没有热烈的掌声,代表们心照不宣地明白,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迁葬,这是政治上的一次“埋葬”。 于是,那天夜里,行动开始了,斯大林的遗体被装入一口普通的木棺,没有任何装饰,连木料都显得粗糙,棺材外罩了一面苏联国旗,随后被送往克里姆林宫墙下的一个新墓室,这是一块简单的墓地,没有仪仗队,也没有鲜花,第二天清晨,坑洞被填平,新墓碑立了起来,上面只刻了“约瑟夫·斯大林”几个字,头衔和荣誉都被抹去,当天,塔斯社发布了一段简短的通告,没有提及太多细节,莫斯科的街头平静如常,人们甚至不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 这场行动过后,苏联的“去斯大林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斯大林的名字从城市中逐渐消失,街道和工厂纷纷改名,雕像被推倒,教科书被重写,官方开始用更加谨慎的语言描述他的一生,功过并存的表述逐渐取代了彻底否定的态度,然而,民间的争议却始终没有停止,一些老党员和退伍军人仍然怀念斯大林的时代,那是一个他们认为充满秩序与力量的年代,而年轻一代则从教科书中得知了肃反的恐怖与独裁的黑暗。 斯大林的墓地也成了这种分裂的象征,有人会在墓碑前献上鲜花,也有人只是匆匆路过,那块刻着他名字的墓碑,与列宁墓相比显得格外低调,甚至有些冷清,1969年,墓碑前树立了一座红色花岗岩的半身像,这似乎是为了安抚那些仍然怀念斯大林的老党员,尽管如此,这里依然很少成为人们驻足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斯大林的评价更加复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对他的看法分歧明显,一些人认为他是二战胜利的象征,是让苏联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伟人;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统治充满了血腥和压迫,是一段需要深刻反思的历史,甚至在今天,斯大林的名字依然在俄罗斯引发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