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张万富:柳编艺人传匠心

转自:河北日报

张万富:柳编艺人传匠心

9月12日,张万富在向记者演示讲解固安柳编技艺。本报见习记者崔玉洁摄

□本报记者史晓多见习记者崔玉洁

秋日的永定河畔,林木蓊郁,杞柳成荫。9月12日,记者来到固安县张万富柳编工作室时,刚好见到他在整理浸泡后的柳条。

“这些柳条我今儿早起就泡上了,现在正好可以用来编一个果篮的底儿。”固安柳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万富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锥子,在数根柳条上穿孔,随之穿底棍、挑压、拿形、包沿……动作行云流水,手指起落间,花篮的底就编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编筐也是如此,先定其基,再连续用128根柳条,一步步往上编。”张万富说。

编底儿用的是固安柳编里的平编技法,经纬交织,或挑一压一,或挑二压二,可编出千变万化的纹路。柳编工艺不仅有平编,还有纹编、勒编、砌编、缠边、拧编等工艺,从最初的簸箕等实用品,到如今的花瓶、小花篮等艺术品,一代代柳编人恪守匠心,以手为媒,以心传艺,让老手艺在岁月中焕发新生。

“编筐人手上的茧越厚,腰越弯,手艺就越高。”张万富伸出手,指节间布满与柳条“交锋”的印记——老茧层层,旧痕道道。他说,除了掌握各种编法,杞柳的种植、收割、选择、脱皮、浸泡以及编好后漂白、烘干、上色等制作工序,都需要手工或半手工完成,对手工艺人的技术要求十分高。为了打好这些基础,80后的张万富把最美好的青春全都耗在这门技艺上,练就了固安柳编全套功夫。

艰辛历尽,却也深情所至,每一件作品都能看出他的付出。工作室内,巨幅的柳编党旗格外引人注目。这件作品朴素大方,灵动飘逸,每根柳条都好像被赋予了情感和生命。作品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创作的,用了100天,耗用10000多根柳条和1000多根铁丝制作而成。作品开创了柳铁结合的先例,铁丝与柳条交错的接口处都透着巧劲,让党旗看起来像迎风飘扬。

“倾注心神、追求极致的慢工细活,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匠心、耐心和定力。”在张万富看来,这是柳编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秘诀。“当然,精研技艺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沿着先辈们的智慧永不停歇创新的脚步。”张万富说。

在延续柳编制品实用化、商品化生产的基础上,他逐步尝试固安柳编与建筑跨界融合,带领团队成员耗时半年,用300多万根柳条制作出《花田礼堂》和《杞柳之门》两件大型室外景观作品,如今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同时,张万富融藤编、铁艺、雕刻、剪纸、平面设计等艺术为一体,对柳编进行了大胆革新,先后开发花篮、提篮、盘子、洗衣筐等数十个系列产品。

“比编出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让技艺传下去。但怎么让孩子们了解柳编?总不能一坐几小时只编个筐吧。”于是,张万富在继承传统技艺过程中,完善拧编技法,短短四五分钟就能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固安柳编技法。“拧编,是一种将‘拧’与‘编’相结合的技法,它不是简单的平面交织。在编织过程中,纵向柳条始终保持直立,横向缠绕的柳条被用力拧转,从而紧紧地箍在纵向经条上,成品呈现出倾斜的螺旋上升的纹理,非常具有美感和手工感。”张万富一边讲解一边展示,片刻,一枚小巧的柳编葫芦就制作完成了,仿佛秋日里结出的果实。

不仅向中小学生传授固安柳编技艺,张万富还与中国传媒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设计专业的师生们携手,以现代美学推动固安柳编创新发展。他还主动“触网”,开设“非遗柳编萌大叔”抖音号,一条《固安柳编遇到不败玩童》的短视频竟获赞超十万、转发近万,连他自己都直呼“没想到”。“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太惊人了,想要吸引年轻人,我们就得主动走向他们。”他说。

“非遗进校园,主动接触互联网很有必要,不过也要警惕那些浮于表面的‘快消式’‘内耗式’的转化。几分钟的‘种草’视频可以迅速点燃人们的兴趣,但要让非遗的魅力持久,还需要我们潜心探寻。”张万富说,要将传统衔接时尚,用守正拥抱创新,让岁月的积淀与年轻态的表达贯通起来,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固安柳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