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马英九的三姐马冰如,在北京一住就是26年,没司机、没保镖、没豪宅,出门靠公交,买

马英九的三姐马冰如,在北京一住就是26年,没司机、没保镖、没豪宅,出门靠公交,买菜砍半价,邻居只当她是“台湾来的马阿姨”。   可一扒身份——前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亲姐,瞬间比谍战片还刺激:她到底图啥?又躲啥?26年胡同烟火里,藏着一段比政治新闻更真实的“隐身人生”。   2025 年北京胡同早市,马冰如攥着三块钱跟摊主砍价时。邻居李婶笑着递来酱菜:“刚腌的,配您熬的粥正好。”   摊主被逗乐:“马阿姨,三块就三块,再送您两根香菜。”   没人知道,这个砍价的阿姨,是马英九的亲姐姐,曾在北京国际学校当校长。   马冰如本是教育硕士,1997 年随夫来北京时。   放弃美国大学教职,接手顺义一所国际学校的校长工作。   韩国学生都叫她 “赵校长”,说她的中文课里藏着温暖。   这一教就是十一年,送走了几十批中外学生。   年轻时在台北教语文,她讲《桃花源记》总提北京胡同。   父亲讲的大陆故事,在她心里种了根。   来北京办学后,她常带学生逛胡同:“这是活的传统文化。” 有台湾来的学生说:“听校长讲课,像在两岸间架桥。”   半小时后,马冰如拎着菜篮坐公交回家。   车上遇到拄拐杖的老人,她赶紧起身:“您坐这儿,稳当。” 这习惯是当校长时养成的 —— 学校里有残障学生,她总亲自照料。   老人道谢时,她指着窗外:“前面那站就到胡同口了。”   车窗外的老槐树,见证她从校长到 “马阿姨” 的二十六年。   26 年前刚来北京,她选普通小区,拒绝特殊安排。   弟弟马英九劝她找好房子,她摇头:“办学要接地气。”   第一天搬来就摸透早市菜价,记在备课本余页。   晚上改完学生作业,还会翻本子规划次日菜单。   刚住那会儿,邻居只觉这台湾阿姨 “实在”。   去裁缝店改的衣服,是当校长时的工装,袖口磨破了。   店主说款式老,她笑:“学生认我的人,不认衣服。” 这件衣服陪着她送走最后一批毕业生,至今舍不得扔。   有年中秋社区晚会,她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首歌曾教给两岸学生,说是 “能跨越海峡的旋律”。   台下有曾在她学校工作的老师,认出她后惊呼。   散场后老师问起近况,她答:“现在教邻居做蚵仔煎。”   消息传开,李婶拍大腿:“怪不得像老师!原来是校长!” 可她照样砍价、让座,只是多了项 “任务”—— 帮邻居孩子辅导语文。   李婶儿子高考前,她每晚拿着当年的教案帮着划重点。   孩子考上师范后说:“马阿姨让我想当您这样的老师。” 她从不提政治,却用教育搭两岸交流的桥。   每年组织胡同孩子与台湾学生写书信,寄去凤梨酥和酱菜。   有学生在信里画两岸地图,标注 “马校长的桥”。   她把这些信收在盒子里,说:“这是最珍贵的教案。” 教社区姑娘做蚵仔煎时,会讲台湾教育故事。   学做炸酱面时,聊北京学校的课程特色。   便利店老板的孩子作文写她,获了两岸征文奖。   她把奖状贴在冰箱上,比当年得教育奖还开心。   社区组织两岸青年交流,她主动当主讲。   展示老照片:“这是我在台湾的教室,跟北京的一样亮。” 翻出学生留言册,有孩子写 “要做两岸交流使者”。   末了说:“教育不分两岸,咱们都是中国人。”   去年冬天她感冒发烧,李婶天天来送粥。   她不好意思:“您别忙,我当年生病,学生也这么照顾我。”   如今胡同里的人,早忘了她的校长身份。   只认这个帮孩子辅导作业、送点心的热心阿姨。   她的小本子上,记着菜价、邻居喜好,还有学生的成就。   每天清晨拎着菜篮出门,阳光洒在她身上。   这二十六年的 “隐身人生”,没有光环却有重量。   她用课堂架桥,用烟火气暖心,把教育的种子撒在两岸。   胡同的老槐树年年开花,就像她培育的桃李满天下。   这位 “马阿姨” 的贡献,藏在学生的信里,邻居的笑里,两岸的牵挂里。     参考文献:   马英九三姐赴四川地震灾区 情感丰富眼眶泛泪(图),中国新闻网,2010年05月19日   四姐妹:他在“女生宿舍”长大,环球在线,2008-06-03   年终报道丨向阳而生,循梦而行——从台胞故事看2024年两岸融合发展,海外网,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