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汪友若)“我们仍然看好中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长期潜力。预计到2030年,中国医疗市场规模将增至2.1万亿美元,意味着未来五年还有7000亿美元的增量空间。随后,中国医疗市场将保持4.3%的年化增长率,整体规模有望于2040年进一步扩张至3.2万亿美元。”在日前的媒体电话会上,瑞银证券中国医疗行业研究主管陈晨表示。
陈晨进一步分析称,创新药、仿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医疗服务等一系列细分赛道中,增速最快的是创新药。预计未来五年创新药板块的年化增速为20%,2030年至2040年的年化增速为8.8%。医疗器械板块增速其次,未来五年的年化增速有望达到10%,2030年至2040年的年化增速为6%。此外医疗服务、中药等细分赛道增长同样显著。
陈晨认为,中国药企正成为全球创新的关键参与者,特别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紊乱领域。2015年中国创新药产业在监管政策、金融资本、技术进步、人才招聘、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启全方位转型,因而这年被普遍视为行业“突破年”。此后,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全球竞争力。
2024年全球30%的临床试验由中国企业启动,对比2014年这一数字为5%。IQVIA数据显示,就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而言,肿瘤、内分泌/代谢和免疫为最大的三个治疗领域,到2029年预计将带来3880亿美元增量机会。这三个领域也是中国企业的关注焦点,中国企业在2024年全球对应试验中的占比分别为39%、28%和29%。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快速增长。瑞银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额逐年大增,2025年迄今已达980亿美元,占海外企业引进授权交易总规模的33%。
“10月以来,中国创新药再度迎来密集交易潮,其中不乏刷新BD(BusinessDevelopment,商务拓展)总付款纪录的交易。但相对而言二级市场的反映不大,前几个月BD交易带来企业股价连续涨停的情况并未出现。我们认为,这主要源于BD预期已在此前的股价中充分预演。后续,创新药板块正在从‘普涨’转向‘精选个股、兑现数据’的阶段。”陈晨提示称。
陈晨表示,今年上半年创新药概念普涨之前,医药板块历经了连续三年下跌,处于估值洼地。而当前,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回到了相对合理阶段。“未来创新药还会不会有机会?我认为是非常有机会的,但创新药的研发需要时间兑现。短期来看市场出现分化是正常现象,创新药企业需要时间推进临床试验,再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展望2026年,在大型跨国药企面临专利过期,亟需补充产品管线的背景下,陈晨认为中国企业的BD交易仍然是主流趋势。根据瑞银统计,当前中国贡献了全球1/3的在研药物。对跨国药企而言,数量多、可选择性多、性价比高的中国创新药市场不可忽视。
与此同时,部分中国头部药企开始探索CoCo模式(Co-developmentandCo-commercialization,共同开发及共同商业化模式),积极参与海外临床与销售。“这有助于中国药企更好地建立全球化研发及销售能力,为后续实现自主出海奠定基础。”陈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