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感受平安就在身边
——新余市渝水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侧记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新余市渝水区的抱石公园、湿地公园、赣西民俗风情街等场所,灯火渐次亮起。霓虹闪烁,孩子们你追我赶、嬉笑打闹,老人们听着欢快的歌声,翩翩起舞。
环境美了、治安好了、城市更宜居了,这是渝水区群众的普遍感受。
近年来,新余市渝水区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统筹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等中心资源力量,健全常驻、轮驻、随驻等机制,完善群众诉求登记、受理、办理等工作闭环管理运行流程,做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确保群众每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办得了、办得好。
规范化建设: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
“多亏社区搭建平台,大家商量着办,结果皆大欢喜!”居民张先生感慨道。3月27日,新余市渝水区城北街道办事处丽湖花园小区成功调解一起“门禁开关”争议难题,获群众点赞。
丽湖花园小区一居民要求小区长期开放南门门禁,方便出行。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反馈后,立即找到物业和业委会主任商议,因考虑到开放式管理会增加盗窃风险,双方争执不下。
面对分歧,社区干部迅速行动,搭建协商平台,推动矛盾化解。在调解会上,社区、居民、物业、业委会多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最后决定在早上7点到9点开放2小时,并让保安加强巡逻,既保障了便捷通行,又强化了安全管理。
“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渝水区以区综治中心为指挥部、乡镇(街道)为大平台、村(社区)为主阵地,着力构建功能突出、高效运转的实战化基层治理机制,推行“分级负责”,按照村级“首诊”、镇级“会诊”、区级“终诊”,在一线、在基层分级闭环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2025年以来,已成功调处矛盾纠纷近3200件。同时,通过诉前有效调解,诉讼案件逐年递减,减少了诉讼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
实战化运行: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们农民有啥闹不懂的,都愿意到这里问个明白,讨一个公道。”在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综治中心,村民张大爷说道。
该镇打造的“廖运根工作室”,探索推出用“四心”找准“疙瘩”、用“三情”疏通“气结”、用“三度”化解“心怨”工作法,专门化解涉农矛盾纠纷。
“涉农矛盾纠纷随意性强、反弹率高,调解中要把握人情温度、公理容度、法律尺度,做到综合施策、协同发力,让矛盾双方衡量利弊与得失,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廖运根说道。
用心回应诉求、真心化解矛盾、贴心为民服务,渝水区各级综治中心已成为各类民情民意信息的“收集站”、防范安全隐患的“桥头堡”、为民办实事的“连心桥”。
“发挥综治中心作用,在讲情说理中调解,在调解中普法,让更多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渝水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喻建军说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夯实了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底板。
如今,为群众解决难事、急事、烦心事的基层综治中心,已经遍布渝水区17个乡镇(街办),249个村(社区),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