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及时语|最温暖的“浪费”:颍上百万斤柿子背后的价值观抉择

时值深秋,安徽颍上县街头,约5000棵柿树硕果累累,如朱红灯笼挂满枝头。然而,这番景象的特别之处在于——枝头的柿子无人采摘,它是专门留给越冬鸟类的“专属粮仓”。这一坚持二十载的温情传统,不仅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美好约定,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态文明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动实践。

“留柿予鸟”的背后,看似浪费,实则是生态智慧与城市管理的巧妙融合。安徽省颍上县,地处全球重要候鸟迁徙通道,境内湿地纵横,每年深秋都会迎来大批南迁候鸟。自2005年,该县将柿树作为行道树,管理过程中发现,每年秋冬之际,这些柿路果实不仅是一道城市风景,还能为来此越冬的鸟类提供关键补给。颍上县园林部门由此算了一笔清晰的“生态账”:每棵柿树年均产果300斤,百万斤红果不仅滋养了灰喜鹊、斑鸠、丝光椋鸟等数十种鸟类,更通过鸟类啄食实现了林木虫害的自然防控。这种“以遗为得”的循环,恰如唐代刘禹锡所言“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暗合了传统农耕文明中“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哲学。当现代城市以绿化条例、罚款措施规范采摘行为时,古老的生态智慧已然转化为可操作的公共政策。

从“网红景观”到“生命驿站”,颍上实践重新定义了城市绿化的价值。在许多地方追求“整齐划一”的园林景观时,颍上却甘愿包容柿果熟落、鸟雀争鸣的“杂乱”。这份生态留白,反成就了更高维度的城市美学:市民收获季节的诗意,鸟儿获得存续的根基,城市则建立起能够自我调适的微生态。更可贵的是,通过二十年持续引导,“不摘柿共护鸟”已从制度约束内化为全民自觉。这种从强制管理到自觉守护的转变,正是生态教育最成功的注脚。

颍上“留柿予鸟”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发展理念的变迁。在全球61%鸟类种群持续减少、4.8万种动物濒临灭绝的背景下,这座小城的柿子树成为特殊的“生态标尺”:监测显示颍上鸟类已增至100多种,部分候鸟从“过客”变“常住居民”,摄影爱好者镜头里“万鸟啄柿”的景象成了生态名片。它告诉我们,迈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上,人类与万物完全能够共享一片天地。颍上用更简单的方式证明:保护生物多样性无需皆为宏大工程,只需在发展中多留一份善意,生态善意终会转化为发展活力。

这份最温暖的“浪费”,是颍上给寒冬一份礼物——不仅让万千鸟儿得以温暖过冬繁衍生息,还让颍上有了“枝头柿红,鸟鸣啁啾”生动风景,更让人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动图景。正如当地居民所说:“每次走过这片柿林,心头都会泛起暖意。”那份无名的愉悦,或许正是自然对人类善意的回响。若每一座城都愿为大自然“留一盏灯”,我们终将迎来一个万物共荣、生生不息的未来。

袁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