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有不同以往的深意

涨工资,又有新动作。

近日,人社部发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各省份“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已全面超过2000元,与往年相比,多地涨幅在10%以上。

最低工资标准随经济发展等动态调整,本是惯例安排。但在今天的发展环境下来看,“涨工资”背后的政策考量和意义,显然更加深远。特别是今年以来,高层已多次释放支持居民增收、促进工资收入合理增长的政策信号,频次不同以往。

例如,今年5月,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动企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一个月后,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相关政策举措所指向的领域可能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起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显然,收入增加,直接受益的就是老百姓。到手的工资实实在在增加了,改善生活、应对风险的能力就会增强。“真金白银”既可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支出,也可用于发展型、改善型支出,既能解决急难愁盼,也能提升生活品质。

从更宏观的经济层面来看,增收的意义显然不止于惠民生,更是一招促消费、扩内需的活棋。

经济学上有个朴素的道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则是反映收入的函数。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了,才能形成对未来收入增长的稳定预期,消费的意愿和能力自然会提升。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增加,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激发国内大市场的潜力,成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路径,扩内需也不仅仅是短期的刺激手段,而是长期的战略基点。

而要达成这一切,仍要回到人本身。道理并不复杂,居民消费增长了,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将被带动,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形成“收入增加-消费生产活跃-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再增加”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的动力和连贯性越强,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就越强。

无论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还是“十五五”规划《建议》所提出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本质上都是“投资于人”理念的体现,其要旨就在于尊重人本身的价值,满足人本身的需求,从而激发出更多对经济的撬动作用。

正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当然,要让这个“大循环”更为顺畅,还需要在统一市场的建设上下更多功夫。今天,我国已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规模呈现迅速扩张趋势,但市场分割、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

就说临近的“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预售火爆,线下商场人流如织,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唯有破除这些障碍,让商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通,“买买买”才能更便捷,内需潜力才能充分释放。这也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的要义所在。

说到底,老百姓有钱花、愿花钱,经济增长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