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春段晨曦通讯员刘柯君何文扬
“银行卡里的钱,不知不觉就少了一万多……”看着银行账户的余额,家住河南省新野县的李奶奶心里满是疑惑。自己年纪大了,平时很少用手机转账,这笔钱怎么会不翼而飞?
原来,李奶奶10岁的孙子小刘在12岁的小王的教唆下,通过微信转账私自转走其奶奶银行卡内1万余元,用于提现、网络购物等消费。
两名孩子利用知晓微信支付密码的便利,多次转账并挥霍钱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的侵权行为应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新野县人民法院五星法庭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此案,小王的父母当庭赔偿李奶奶12,000元,既维护了老人的合法权益,也给了涉事家庭改正的机会。
“这类未成年人财产纠纷近年来并不少见。”五星法庭庭长范辛亚介绍道。在止纷于当下的同时,如何才能治患于根源呢?
未成年人犯错,往往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履行好监护职责,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更要重视他们的品德和法治教育。学校应当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教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平台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一直以来,新野县法院也在通过持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和家庭教育指导来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新野县法院法官深入全县各中小学,开展巡回审判,为未成年人讲法治课,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未成年人财产纠纷案例,为孩子们科普法律知识,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以及违法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
新野县法院还定期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法院,参观诉讼服务中心、法治文化展馆、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等场所,同时邀请未成年人走进审判法庭旁听庭审,孩子们穿上法袍,坐在审判席上,感受法律的庄严与神圣。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孩子们对法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除此之外,新野县法院还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形成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兼顾法律援助、法治宣传、心理帮扶、未成年帮教等一体化保护模式。通过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方式,向家长们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中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律知识,强调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监护责任和教育义务。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防线,但法院工作的目标始终是“向前延伸”。下一步,新野县法院将继续通过多种形式,把法律知识送到青少年和群众身边,力求从源头上减少此类纠纷的发生。
从成功调解一宗案件,到推动一类问题的关注与治理,新野县法院正努力将司法的触角延伸至纠纷产生的前端。只有当法律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当监护人的责任被真正唤醒,当社会的防护网越织越密,才能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安全、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