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强调“优化城市骨架路网和干支路级配”,通过打通断头路、疏通瓶颈路,提升道路通行效率。邹平市深入贯彻会议精神要求,锚定“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提升民生出行体验”目标,近年来累计投资超14亿元,累计完成32条道路建设,打通21条“断头路”,新建改造道路59.8余公里,构建起“外联内畅、区域成网、层次分明”的高效交通体系,以“交通硬联通”推动城市“发展软环境”持续升级,成为全省落实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
路网建设加快织就高效交通网络
2024年,邹平市把道路建设作为拓宽城市框架、推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布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新建联通路、醴泉七路、广场东路、龙台实验学校西路和北路5条道路,改建月河一路、会仙四路2条开发区道路,通过打通一批“断头路”、联接一批“发展路”、改造一批“老旧路”,持续打通城市循环网络,为群众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一是织就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近5年来,邹平累计完成32条重点道路建设,外环路梯次大修,城区断头路全部“清零”,对“十一横六纵”17条道路、73处路口实施绿波改造,城区绿波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因地制宜部署逆向可变车道,城区主干道双向行程时间较普通道路快30%、停车次数平均减少3次,道路通行效率提升29.5%。二是打通“断头路”。3年来,邹平曾经的21条“断头路”华丽转身,成为了一条条“通畅舒心路”。

邹平龙台实验学校北路
道路风景线成为新地标
联通路是西起柳泉村、东至邹周路,是连接邹平城区外的一条重要道路。该路全长1650米,规划断面100米,包含中央23米的机动车道、两侧5米非机动车道、两侧3.5米的人行道及两侧的机非隔离带和绿化带,总投资约1.29亿元。该条道路的通车,不仅在于持续打通了城市循环网络,更重要的是其已成为拓宽城市框架、推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布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载体。
而作为邹平城市中轴线的广场东路,它的建成通车更为邹平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从黄山的山顶望去,政务中心、规划展览馆、高铁站,被广场东路连接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邹平的新地标。

联通路

广场东路

广场东路
构建道路体系加快城市更新
邹平道路建设决不是只看眼前,而是系统谋划,构建“外联内畅、区域成网、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体系。
为统筹推进道路建设项目,提高工程施工速度和质量,一是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住建、财政、规划、审计、发改、审批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专班,为项目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在项目招标前,督促设计单位加快项目勘察、设计工作,尽快提交设计成果并完成图纸审查,加快申报财政评审、组织招投标等工作,做到招标前期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衔接。完成招标后,由班子成员包抓,单位技术人员全程蹲点督促指导,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和技术要领进行规范施工,施工期间如遇相关问题,立即提交专班集体研究,重大事项提请市委、市政府汇报研究。施工单位一旦进场开工,马上倒排工期,抢抓节点,通过日了解、周调度、月督查,全力保障重点道路建设项目顺利通车。二是为保障项目质量,严把质量关口,组织业务骨干加入专班,建立完善的精细化施工管理制度,明确施工组织各项要求,开展样板先行、样板引路,坚持无样板不施工。始终秉持全过程质量监管、全流程验收监督模式,水泥稳定碎石、沥青混凝土等施工材料采取驻厂监造,全面推行关键工序隐蔽工程影像留存制度,强化工程质量主体责任,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标杆工程。
打通“断头路”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邹平市将以中央及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持续聚焦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要求,将路网畅通工程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安全保障深度融合,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完善智慧管理、强化安全运维,让“毛细血管”与“主动脉”高效联动,以交通畅达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筑牢基础支撑,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治理更具精度、生活更添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