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实际上一直有两个俄罗斯,一个是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代表的2000万核心部分俄罗斯,另

实际上一直有两个俄罗斯,一个是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代表的2000万核心部分俄罗斯,另一个是非核心地带以少数民族,底层俄罗斯人为主的边缘俄罗斯。 说起俄罗斯,总觉得它像个大拼盘,表面上统一,骨子里却分成两块。核心那块,就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大城市圈子,人口加起来也就两千万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但资源、机会全堆在那儿。外围呢,西伯利亚、远东、北高加索那些地方,住着大批少数民族和底层俄罗斯人,日子过得紧巴巴,政策上也总被边缘化。 先从沙皇时期说起。那时候的俄罗斯帝国,扩张得飞快,从乌拉尔山往东,吞并了成吉思汗后裔的草原部落、突厥系的游牧民,还有高加索的山地民族。核心区莫斯科和彼得堡是决策中枢,宫廷里贵族们喝着进口酒,讨论怎么从外围榨取毛皮、矿产和粮食。外围的哥萨克骑兵被派去镇压叛乱,鞭子抽在当地人背上,部落被迫迁徙,土地被划成皇室庄园。少数民族的语言和习俗被一步步挤压,学校里强制教俄语,教堂换成东正教的模样。这叫“俄罗斯化”,表面是同化,实际是让外围为帝国卖命。数据上,帝国后期,外围省份的征兵比例高出一大截,芬兰人、波兰人、鞑靼人总被拉去打仗,核心城市的年轻人多在军官学校镀金。帝国版图大,但财富流向彼得堡的冬宫,外围的村子还靠马拉犁耕地,饥荒一来就成报告里的冷冰冰数字。 苏联上台后,表面上改了调子,喊着民族平等,建了加盟共和国,给少数民族自治权。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列宁的画像挂着,规划工业化时,蓝图上标满工厂位置。但实际操作呢,核心区还是受益者。乌拉尔的钢铁厂、库兹巴斯的煤矿,全靠外围的资源拉动,火车头喷着蒸汽,把铁矿从西伯利亚运到莫斯科的机器厂。达吉斯坦的山民被组织进集体农庄,镐头挖石料运去建水坝;布里亚特的牧民放下的羊群,转而开拖拉机拉木材。工业化五年计划听起来宏大,外围的代价是饥饿和劳改营。1930年代的大清洗,波及高加索和中亚的民族领袖,斯大林下令驱逐车臣人、克里米亚鞑靼人,火车厢里挤满家庭,扔到哈萨克斯坦的荒地自生自灭。核心城市的知识分子在剧院看芭蕾,外围的报告只提产量数字,不提人命。苏联后期,经济停滞,外围省份的失业率高,年轻人进城打黑工,核心区却有更好的学校和医院。这平等是画出来的,实际还是核心吸血,外围供血。 转到现在,俄罗斯联邦名义上多民族国家,宪法里写着人人平等,但现实里这道裂痕拉得更大。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经济引擎,高楼林立,地铁里挤满白领,平均工资是全国两倍。外围呢,图瓦共和国的人均GDP不到莫斯科的五分之一,布里亚特的失业率翻倍。少数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但教育和医疗资源倾斜严重。拿北高加索来说,达吉斯坦有三十多个民族,年轻人多辍学务农,征兵时却首当其冲。远东的楚科奇和涅涅茨,人口稀少,靠捕鱼和放牧过活,但军营里他们的比例不成比例高。核心城市的居民有办法避开服役,买假诊断书或者出国,外围的底层人没那门路。 这裂痕在俄乌冲突里暴露得最彻底。从2022年2月开打到现在,俄罗斯军方损失惨重,西方情报估算阵亡超五十万,伤亡上百万。媒体佐纳和BBC俄罗斯的统计显示,死亡名单里外围籍贯占了大头。布里亚特共和国,人口刚一百万,死的人却排全国前五,每十万人死二十多个,远超莫斯科的四五个。图瓦共和国更夸张,人口三十万,死伤比例全国最高,年轻人几乎被抽空。达吉斯坦和车臣,高加索穆斯林士兵在前线冲锋,死亡率是核心区的三倍。鞑靼斯坦和巴什科尔托斯坦,突厥系民族也垫底,名单上名字多是伊斯兰姓氏。相反,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户籍在阵亡者里只占百分之五不到,核心精英的子女多在后勤或国外。泄露的军方数据库显示,近十二万士兵信息里,少数民族被分到高风险单位,军官多是斯拉夫人。这不是巧合,是征兵政策在作祟:外围省份的配额高,宣传里喊爱国,实际是底层人去填坑。 为什么这样?根子在经济和社会结构上。核心区是俄罗斯的门面,普京的权力基地,那儿有寡头和媒体,动摇不得。外围是缓冲带,资源库,人口素质低,控制容易。军方招人时,城市里用奖金忽悠,乡村直接强制。结果,战场上炮灰多是布里亚特牧民的儿子、图瓦猎人的后代,他们的村子现在棺材运回,葬礼简单得像日常。联合国报告指出,这会加剧民族矛盾,长远看,俄罗斯的稳定岌岌可危。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本就低,再这么死下去,人口结构崩盘。核心区呢,继续运转,卢布汇率波动时,股市里交易员敲键盘,外围的寡妇领微薄抚恤。 这俩俄罗斯的分野,不是天生的,是历史堆出来的。沙皇用鞭子赶,苏联用计划抽,普京时代用征 兵压。外围的少数民族和底层人,总在国家机器的齿轮里当垫片。核心两千万人的利益,从来没把外围的损失当回事儿。俄乌战线拉长,坦克推进慢,外围的血流得快。数据摆在那儿,媒体佐纳的地图上,红点密布在远东和高加索,莫斯科是空白。长远看,这不光是军事问题,是国家裂痕。俄罗斯想稳,得正视这俩块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