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湘潭大学博导刘昊霖走了——不是病磨,不是穷熬,偏偏栽在意外上,太让人揪心了。 37岁就扛着教授+博导的头衔,这含金量得熬多少夜、拼多少劲?白天给学生上课、带博生,晚上扎进科研堆里抠数据,全是耗脑力的硬活。可谁能想到,他这么拼,不过是想靠人才引进回长沙,让孩子能沾点优质教育的光。 总说“年轻有为要趁势冲”,却忘了人不是永动机。太多像刘老师这样的人,把“为家为事业”绑在“拼命”上,直到意外砸下来才醒神——所谓成功,连“好好活着”都托不住,又有什么意义?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连轴转”的人?咱们是不是该重新想想,拼事业和顾身体到底该怎么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