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两名居住在英国利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刘莉和余万青,利用英国铁路赔偿系统的巨大漏洞

两名居住在英国利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刘莉和余万青,利用英国铁路赔偿系统的巨大漏洞进行非法获利 刘莉是家里第一个出国读书的孩子,父母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务农。为了供她留学,父亲卖掉了家里的小货车,还向亲戚借了钱。 刘莉清楚,每一英镑都来得不易。可英国的生活成本远比想象中高——一张月票近百镑,一顿中餐十几镑,房租占去了她近一半的生活费。她在咖啡馆打工,早晚班倒着上,却依然入不敷出。 2024年那天,她从伦敦回利兹,列车因为信号故障停在途中,乘客们怨声载道。 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邮箱里多了一封邮件,来自铁路公司——“我们对列车延误深表歉意,请点击此处申请赔偿。” 她顺手点开,填写了车次信息和账户。三天后,账户里多了48英镑,是她车票的两倍。 这笔意外之财让她惊讶又兴奋。英国的系统竟如此“体贴”,不仅退款,还多赔一倍。她对这制度心生敬意,却也在那一刻,隐约看到了一丝诱惑的光。 接下来的几周,她的经济状况愈发紧张。打工店里生意清淡,老板削减了她的工时;室友搬走,房租没人分摊。那天晚上,她盯着银行账户里仅剩的27英镑,心里泛起一阵恐慌。 她忽然想起那封赔偿邮件。那次延误后,她并没有上传任何凭证,只是简单填写了信息。系统似乎并不会核对她是否真的乘车。 刘莉心跳加快。她试着打开铁路公司的官网,输入一个自己并未乘坐的班次——那天,她明明在家写论文,却选了一趟延误超过一小时的列车。 她照着表格填写车次、姓名、银行卡信息,然后点下“提交”。 她本以为不会有回应。三天后,账户提示入账:£51。 刘莉愣了几秒,眼泪差点掉下来。她没有抢,没有骗任何人,只是动动手指,钱就进了账。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不过是“利用规则”而已。 从那以后,刘莉开始“研究”铁路系统。她学会查延误记录,知道哪些线路容易出故障,哪些班次常常晚点。她甚至建了一个表格,记录每天的“潜在机会”。 为了增加成功率,她会先购买当天的车票,然后立刻退票——系统依然保留购票记录。随后,她再照着那趟延误班次提交赔偿申请。就这样,英国铁路的“信任机制”,成了她的提款机。 短短一个月,她“挣”了上千英镑。那是她在咖啡馆半年的收入。她开始吃得好一些,偶尔也买一杯星巴克。她对自己说:“这不是偷,这是他们制度的问题。” 刘莉的同学余万青,是她在图书馆认识的女孩。她性格外向、头脑灵活,同样是中国留学生。余万青家境比刘莉还拮据,靠打两份工维持生活。 某天,两人聊天时,刘莉无意间提到“英国铁路赔得挺多”。余万青好奇追问,刘莉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把“秘密”告诉了她。 余万青听完惊讶得张大了嘴:“这不就像天上掉钱吗?” 起初,她们只是偶尔尝试。但随着每一次“到账成功”的提示音响起,心中的顾虑也一点点消散。 她们开始合作:刘莉负责收集延误信息、购买和退票;余万青负责用不同邮箱、不同姓名批量申请。为了避开系统识别,她们还买了几张二手SIM卡,用来注册新的账户。 到2025年初,她们的账户里已经累计进账近3万英镑。刘莉甚至帮家里还了部分债务。父亲打电话来问:“你在那边是不是干得不错?”她喉咙一哽,只说了句:“挺好的。” 异样的迹象早已被铁路公司的系统捕捉。内部审计发现,利兹地区的赔偿申请量异常高,且大量账户信息重复。几次数据交叉分析后,发现几乎所有申请都来自同一网段、同一设备。 2025年3月,警方悄然展开调查。 那天早晨,利兹的天还未亮,敲门声响起。刘莉还没来得及清醒,就看到两个穿着制服的警员站在门口。电脑被扣押、账户被冻结、邮件被调取。她的表格、截图、转账记录,全成了证据。 案件曝光后,英国媒体纷纷报道:“两名中国留学生利用铁路系统漏洞诈骗数万英镑”。刘莉的照片被模糊处理,但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被贴上了标签。 法庭审理时,她泣不成声。律师为她辩护,称她因经济困难、一时贪念犯错,希望法官宽恕。 最终,法院判她有期徒刑缓刑一年,并处以罚金。余万青同样被判缓刑,并被校方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