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社会福利院的大龄残疾孤儿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手工作品。
近日,在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的手工教室内,一群特殊的创作者正专注地进行手工艺制作。他们克服身体上的不便,用略显笨拙的双手将一颗颗珠子串起,将一片片材料拼合,让平凡的材料在指尖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福利院的手工作品专区迎来了新一批作品。这些由残疾大龄孤儿亲手制作的“手心”作品,以其质朴的温度与真挚的感染力,成为连接他们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成长的印记
展示区内,编织摆件、手工串珠、创意饰品琳琅满目。精致的串珠作品需要将数千颗珠子有序串联;生动的拼贴画需经过多次调整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编织摆件则需反复练习,才能让每个绳结均匀整齐。
福利院手工指导老师介绍:“这些作品的制作过程充满挑战。有的创作者手指不太灵活,穿一颗珠子就要花费数分钟;有的需要克服协调能力的障碍,完成一个简单的编织动作也要练习很多次。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这份坚持令人感动。”
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学员们逐步掌握了各项技能。从基础操作到独立创作,从简单模仿到融入个人特色的表达,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努力。
从“手心”到“心声”,创造让价值被看见
“这些作品的意义不止于工艺本身。”福利院负责人表示,“它们更传递出一个信念——即使身体受限,依然可以通过双手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成长。”
这正是“手心”品牌的核心理念。该计划致力于从三个方面帮助残疾大龄孤儿:让社会看到残障人士的创造力,提升品牌认知;增强创作者的自信心与社会参与感,使他们感受到“我能创造价值”;最终通过文创产品的推广,实现从“手艺”到“收益”的转化。
一位工作人员分享:“我们见证了许多创作者的转变。从最初的不自信,到完成第一件作品时的欣喜,再到作品被认可时的自豪,这样的成长比任何成果都更珍贵。”
温暖延续,从技能学习到走向社会
目前,新一批“手心”作品已在福利院展示区陈列,部分优秀作品还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展示与推广。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充满温度的作品正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所产生的收益将直接用于改善创作者的生活。
市社会福利院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探索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包括与文创机构合作、开发特色产品等,希望为学员们创造更多机会。”
未来,福利院将继续完善手工技能培训体系,从基础技艺到创意设计,逐步提升学员的创作能力。同时,也将继续打造“手心”品牌,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温暖的传递者。
(作者/吴珊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