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拿华为最近这几年闯过封锁的经历来说,就再明白不过了。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就能说明问题:营收只涨了不到4%,净利润掉了32%,但研发花的钱反而多了9%,足足969.5亿,平均一天就得砸进去5个多亿。   那时候华为正被卡着脖子,按常理说该攥紧钱袋子保利润,可它偏要反着来。这么不管不顾砸钱搞研发,不是傻,是算得清大账——要是芯片、操作系统这些核心技术攥在别人手里,就算现在赚得盆满钵满,哪天人家一翻脸,照样得歇菜。   美国那些科技公司比如苹果,研发投入跟华为差不多,但花在研发上的比例只有华为的三分之一,为啥?因为苹果得顾着股东的脸色,每一分钱都得算着短期能不能回本。   可华为敢把17年累计1.4万亿的钱砸进研发,其中三分之一还投给了短期内连影子都看不到回报的基础研究,图的就是彻底不看别人脸色,把中国科技产业的腰杆挺起来。   最后麒麟芯片重新站出来、鸿蒙系统站稳脚跟,不光让华为重新拿回高端手机市场第一,还带着中芯国际这些几百家本土企业一起升级技术——这就是宁愿短期少赚钱,换来了整个产业链的自己说了算。   企业都有这份魄力,国家层面的大布局就更能看出眼界了。就说川藏铁路,从成都修到拉萨,单说沿线的地质条件,就够任何开发商打退堂鼓了——又冷又缺氧,还老地震,修一米的成本比平原地区高好几倍。   成雅段刚通的时候,坐车的人远没达到预期,光看运营账本肯定是亏的,但没人会说这铁路修错了。以前藏区运东西全靠公路,一到大雪封山就断了供应;铁路通了之后,一天就能把物资送进去,更重要的是,藏区和内地的联系从来没这么紧密过。   这种工程在美国根本搞不成:私营企业一算成本就会跑路,政府想推进,国会也会骂“不划算”给拦下来。可对中国来说,川藏铁路里藏着民族团结、开发西部的大战略,就算短期不赚钱,只要能让国家更稳、各地发展更均衡,这笔投入就值。   类似的还有西部那些偏远地方的高铁、电网,明知道刚开通那几年肯定亏,还是咬着牙建起来——这些基础设施是地方发展的根,现在看似“不赚钱”的投入,都是在给国家将来的全面强大打基础。   到了关乎生存的根本问题上,这种“不图眼前利”的狠劲更突出。粮食安全就是最实在的例子:这几年国际粮价忽高忽低,有时候进口粮食比自己种还便宜,但中国从来没松过粮食生产这根弦。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突破1.4万亿斤,这背后是国家一套“组合拳”托着——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年年涨,耕地保护、买农机的补贴也不断加量,从2021年到现在,光给农民的一次性补贴就发了700亿。   对农民来说,种粮赚的钱可能不如出去打工多,但有国家兜底,就愿意安心种地;对国家来说,这笔补贴不是小数目,但换来了粮食自给自足的安稳,再也不用担心被人在粮食上卡我们脖子。   美国的农场主就不一样了,粮价一跌、补贴一少,立马就少种点——他们得先顾着自己赚钱。可中国心里清楚,粮食是国家的命根子,这种关乎生存的事,根本不能用“赚不赚钱”来衡量。   鲁比奥说美国不是中国对手,其实是没看透咱们心里“国家利益摆第一”的这份默契。中国人不是不会赚钱,是分得清轻重:哪些钱该赚,哪些时候得为了长远安稳,放掉眼前的小利。   从华为顶着亏损搞研发冲破封锁,到川藏铁路不计成本打通雪域高原,再到国家砸钱守住粮食安全,本质上都是把“国家变强”这个大目标放在最前面。   美国人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习惯了“没好处就不干”,这种只看眼前的心思,碰到需要长期投入、大家一起扛的事,自然比不过中国。中国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耍小聪明,而是靠“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