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人老了,没有自知之明,最可怕。你说这人呐,一上岁数是不是就容易犯糊涂?(笑)前两

人老了,没有自知之明,最可怕。你说这人呐,一上岁数是不是就容易犯糊涂?(笑)前两天我邻居老张头还跟我吐槽呢,说他爸都快八十了,整天对着他家的装修方案指手画脚“这儿得装个博古架,那儿得摆个红木茶几”。老张哭笑不得:“我爸这辈子连宜家都没逛过几回,现在还非得指挥我搞北欧风?” 咱说实话啊,现在年轻人结个婚成本多高。北上广深一套房动不动五六百万,二三线城市也得百来万起步。光是彩礼这一项,去年全国平均都冲到13.6万了。要是当爹妈的既没帮着凑首付,也没带过几天孙子孙女,冷不丁还要对人家小两口的理财计划评头论足,这不添乱嘛? 我表姐家就这样。老太太总嫌女婿赚钱少,天天念叨谁家孩子又升总监了。可她闺女房贷车贷压着,去年疫情还被降薪20%,这些难处老太太全当看不见。后来我表姐算了笔账老两口退休金加起来八千多,但光买保健品每月就得花三四千。 说到保健品我可来气。前阵子有个调查报告挺扎心:老年人每年被养生骗局卷走的钱能建230所希望小学。就我们小区王阿姨,非把儿子儿子给的旅游基金拿去投什么“石墨烯床垫”,结果五万块钱打了水漂。这时候倒想起让儿子兜底了?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夫妻过得真不容易。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都冲到1158万了,找工作越来越卷。我同事女儿女婿都是985硕士,在杭州月入合计三万,还完房贷剩下一万二,养个娃就去掉七八千。这种情况下,老人家要是隔三差五来场“视察”,谁受得了啊?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老人也不是故意的。他们那辈人辈人经历过物资短缺的年代,习惯了对子女全方位把控。心理学上把这叫“关怀强迫症”总觉得孩子离了自己就得吃亏。但时代早变啦!现在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父辈多辈多得多,抖音刷十分钟学到的生活妙招,可能比老一辈几十年积累的都实用。 我认识个特别通透的刘大爷。老伴去世后自己报老年老年大学学国画,最近还跟着短视频练普拉提。儿女给买房他说不用,拿着积蓄住进了高端养老社区。上周我去看他,人家正带着VR眼镜眼镜跟孙子联机打游戏呢。这种老人哪个子女不喜欢? 说到底啊,亲子关系就像跳交谊舞贴太紧踩脚,离太远又够不着。北京师范大学做过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被评价为“幸福指数高”的老年人,普遍有个共同点:要么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圈,要么还在发挥余热赚零花钱。反正绝不整天盯着儿女的后脑勺。 最近那个热播剧《姥姥的饺子馆》看见没?里面老太太为啥人见人爱?不就是明白“儿孙自有儿孙福”这个理嘛。现在“双减”政策后带孩子方式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些老人还坚持要用几十年前的育儿经,这不是为难年轻人么? 对了,你们发现没有?现在社区都在搞“银发数字培训班”,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网上挂号。我姑妈学了三个月,现在都能帮邻居邻居抢专家号了。这才叫活得明白! 其实要说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各自拥有彼此守望却又独立精彩的人生。就像《诗经》里那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情这东西从来都是相互的。您。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