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朝鲜战场上的张桃芳,被美军称为地球上最致命的狙击手?其实,说他是最致命的狙击手,都低估了张桃芳的实力。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上甘岭“狙神”传奇:单兵作战32天 毙敌214名) 1952年寒冬的朝鲜战场,白雪皑皑的山峦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 张桃芳俯身于战壕之中,呼出的白气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中瞬间凝结成冰晶。 他轻轻调整着莫辛-纳甘步枪的标尺,指尖因严寒而微微发颤。 这个来自江苏水乡的年轻人,此刻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瞄准镜中的世界。 阵地上万籁俱寂,只有寒风掠过雪地的簌簌声。 张桃芳选择的狙击点位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 这里视野开阔,但距离美军阵地仅有百米之遥,危险系数极高。 前夜的积雪尚未融化,他细心地在枪管上缠绕白布,使武器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 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向山谷,瞄准镜里就出现了一个移动的身影。 一名美军士兵正小心翼翼地走出掩体,嘴里叼着香烟,双手插在军大衣口袋里。 "砰!" 清脆的枪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几只寒鸦。 张桃芳缓缓退出弹壳,铜制的弹壳落在雪地上,发出细微的声响。 他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瞄准镜,这是今天击毙的第三个敌人。 阵地上开始骚动,美军士兵再也不敢轻易暴露身影,阵地上出现了难得的寂静。 这位神枪手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 一年前,他还是个在射击考核中全部脱靶的新兵。 连长气得脸色发青,当场把他调到了炊事班。 但张桃芳没有气馁,反而把这次挫折当作磨练的机会。 每天凌晨四点,当战友们还在熟睡时,他就开始练习托举重物,用炊事班的大铁锅模拟持枪姿势,一托就是半小时。 夜晚,他借着煤油灯的微光,用筷子练习瞄准,常常练到眼睛发酸。 1953年初,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张桃芳主动请缨重返战斗岗位。 他选择的狙击点虽然危险,但视野最佳。 为了隐蔽,他经常在雪地里一趴就是数小时,四肢冻得僵硬也不轻易移动。 有时,雪花会落满他的肩头,将他伪装成一个雪人。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狙击战术。 通过观察,他发现美军士兵喜欢在固定时间换岗,于是提前计算好弹道,耐心等待最佳时机。 有时他会故意打偏第一枪,引诱敌人探头观察,再一枪毙命。 这种战术屡试不爽,很快就在美军中造成了恐慌,士兵们称他为"幽灵射手"。 2月的一个清晨,军部派来的作战参谋悄悄来到阵地。 浓雾弥漫,能见度不足五十米。 参谋藏在掩体后,准备亲眼验证这位传奇射手的实力。 突然,张桃芳举起手示意安静,他凭借脚步声判断出敌人位置。 连续三声枪响,三名美军应声倒地。 最后一枪尤其精彩,他在敌人射击的瞬间侧身闪避,子弹擦着他的耳际飞过。 他随即迅速反击,准确命中目标。 这场精彩的"表演"让参谋叹为观止。 在随后的授勋仪式上,军长皮定均将自己的皮靴赠予张桃芳。 年轻的神枪手在靴子里放入了211个弹壳,每个弹壳代表一个歼敌记录。 当军长开玩笑说"你是214团的,应该凑满214个"时,张桃芳当真了。 三天后,他带着三个新弹壳回来了,眼神中透着坚定的光芒。 战后,张桃芳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 1954年,他通过严格选拔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从陆地到蓝天,这个转变并不轻松。 最初几个月,高空飞行让他经常头晕目眩。 但他以狙击手的专注和毅力坚持训练,最终成为优秀的飞行员,安全飞行时长超过3000小时。 2007年春天,张桃芳在山东潍坊安然离世,享年77岁。 在他的追悼会上,一位老战友回忆说,张桃芳总能把普通武器发挥到极致,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谦逊的品格。 使用的那支莫辛-纳甘步枪,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枪托上的斑痕诉说着那段传奇岁月。 如今,在上甘岭的旧战场上,偶尔还能找到当年的弹壳。 当地人说,每当山风吹过松林,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还能听到那个传奇狙击手的故事在群山中回荡。 张桃芳用他的坚韧和智慧,书写了一个普通士兵的不平凡传奇,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