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的外资逃亡在印度发生了!170亿美元资金疯狂外逃,印度坑蒙拐骗了几十年,这回终于栽在自己手里了! 其实小米在印度的遭遇已经把外资的委屈戳破了,2023 年小米被印度执法局冻结 48 亿人民币资产,理由是 “违反外汇管制”,折腾大半年没个明确说法,最后只能悄悄撤资。 这不是个例,2025 年以来,国际资本从印度疯狂撤离,算下来已经有 170 亿美元逃出这个曾被吹成 “新兴市场明星” 的国家。 国际金融协会 8 月的报告看得更清楚,全球新兴市场当月吸金近 450 亿美元,创一年新高,光中国就占了 390 亿。同一时间段,印度却在被资本用脚投票,这种反差把印度几十年的套路彻底暴露了。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印度就靠 “人口红利”“民主市场” 的口号拉外资。当时英特尔刚打算在班加罗尔建厂,土地审批就卡了两年,官员明里暗里要好处,最后投资成本比预期高了三成。 这种套路延续到现在,只是换了花样。2020 年亚马逊花 7 亿美元收购印度零售企业,都快交割了,印度反垄断机构突然叫停,理由是 “保护本土企业”,亚马逊硬生生砸了一笔钱却颗粒无收。 最让外资心寒的是 “朝令夕改” 的政策,2022 年印度突然宣布对电子产品进口加征 20% 关税,美光、三星这些早就在印度设厂的企业傻了眼,之前说好的免税期还没到,转头就被加税。 更离谱的是税务部门的 “突袭式稽查”,2024 年有 12 家跨国药企被上门查账,理由全是 “疑似逃税”,最后都得交一笔 “罚款” 才能了事。 沃达丰的案子简直是把印度的 “不讲理” 写进了国际财经史,2007 年沃达丰收购印度运营商股权,当时税务部门没说啥,五年后突然翻旧账,要追讨 110 亿美元税款,理由是 “交易涉及印度资产”。 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沃达丰赢了,印度政府转头就修改税法,追溯十年前的交易,硬是把钱要了回去。这件事之后,不少外资开始对印度敬而远之。 这次 170 亿美元外逃,直接导火索是印度 2024 年底出台的 “数据本地化新规”。要求跨国企业必须把印度用户数据存放在本地服务器,还得接受政府随时检查。谷歌、微软这些科技巨头一算账,光建本地数据中心就得花上亿美元,更怕数据安全没保障,干脆先撤资观望。 卢比汇率的暴跌更让资本慌了神,2025 年 10 月 30 日的数据显示,1 卢比只能换 0.08038 人民币,比前一天又跌了 0.1318%。外资持有印度资产,一天下来汇率损失就可能吃掉利润,谁还敢久留?印度央行想抛售美元救市,可外汇储备就那么多,根本扛不住资本出逃的压力。 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官僚体系更是隐形的坑,特斯拉 2021 年就喊着要在印度建厂,到 2024 年还没落地,土地审批卡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环保评估改了八遍。当地工人效率也让人头疼,同样建一个手机组装厂,中国三个月能投产,印度得拖到半年以上,还常闹罢工要涨工资。 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早给过警告,印度连续五年排名在 100 名开外,“合同执行效率”“政府监管透明度” 两项常年垫底。外资进去后才发现,所谓的 “优惠政策” 全是空头支票,真要赚钱了,各种税费、摊派就找上门,想撤资还得交 “退出费”。 对比中国就能看出差距,同样是吸引外资,中国能保持政策连续,新能源、AI 这些赛道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摩根士丹利都坦言 “想参与产业革命就得投中国”。印度却总想着 “赚快钱”,把外资当肥肉宰,几十年下来攒下一堆坏账。 现在印度的麻烦才刚开始,170 亿美元外逃导致股市大跌,Sensex 指数一个月跌了 12%,不少本土企业跟着遭殃。那些之前跟风投资的中小外资,有的干脆直接关厂,留下一堆烂尾的厂房。班加罗尔科技园区里,空置的办公楼越来越多,曾经的 “硅谷梦” 碎得很彻底。 印度政府不是没补救,最近又放出 “免税十年” 的政策,可没外资敢接招。大家都记得,上世纪 90 年代吸引纺织业投资时,也是这么承诺的,最后照样加税。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早把信誉透支光了。 国际资本现在看得很明白,新兴市场的选择多的是,中国有稳定的政策和完整产业链,印尼、越南的开放态度也更实在。印度再靠 “画大饼” 骗钱,根本行不通了。170 亿美元的出逃,与其说是资本的恐慌,不如说是对印度几十年 “坑蒙拐骗” 的集体清算。 那些曾经在印度栽过跟头的外资,现在都在往中国转。彭博社观察到,全球资金正加速回流中国股市,年内市值增长 2.7 万亿美元。 现在印度街头,之前铺天盖地的 “印度制造” 宣传海报还没撕,旁边就是外资撤资后贴出的厂房招租广告。卢比汇率走势图上的下行曲线,和 170 亿美元的出逃数据叠在一起,把这个国家的短板暴露无遗。几十年的骗局终于玩不下去了,这回算是真栽在了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