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势,连香港政府都管不了。网友们:大陆派几个城管过去就解决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件事得从头说起。 香港这块地方,总面积有一千多平方公里。 但真正建起来的地方还不到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剩下的大部分土地都在新界那边闲着。 新界靠近深圳,平原荒地多的是,随便开发一下就能多出不少地方来盖房子。 可这么多年了,新界还是老样子,没见动什么大工程。 你说奇怪不奇怪? 其实背后的事儿挺复杂的。 先说说香港的土地情况。 香港地方小,人多,住的地方紧张得很。 房价高得吓人,一平米要二十万港币以上,普通人挣一辈子钱也买不起个像样的房子。 很多人只好挤在那种叫"棺材屋"的小地方。 有的才四平米大,就一张床的空间,连个柜子都放不下。 比如有个叫阿明的年轻人,在九龙租了个劏房,一个月租金三千港币,占了他工资的一大半。 每天回家,就感觉憋屈得慌。 还有老人像王奶奶,七十多岁了,住的地方小得转不开身,夏天热冬天冷,电费都交不起。 这种日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常年累月这么熬着。 新界那边的情况更有意思。 那里有不少棕地,就是以前用来做工业或者仓储的空地,现在荒废着。 按照香港政府的估算,这类土地少说也有上千公顷。 要是好好规划,能解决不少住房问题。 但问题在于,这些地大多掌握在当地的乡绅手里,他们靠着以前的丁屋政策,把地卡得死死的。 乡绅们组成了乡议局,在政治上很有话语权,政府想动他们的地,得先过他们这一关。 那为啥不开发新界呢? 新界地广人稀,开发起来不是能解决住房问题吗? 问题出在利益上。 香港有很多人已经买了房子,包括私人住宅、居屋,还有写字楼、商铺什么的。 这些人怕一旦新界开发了,土地多了,房子供应上来,房价就得跌。 那他们的房产就不值钱了。 所以,他们肯定不乐意支持开发计划。 在特区议会里,这种动议一提出来,就会被反对掉,因为触犯了多数人的利益。 再说说香港政府的难处。 房地产收入是政府财政的大头,据财政司的数据,卖地收入和房产相关的税收能占到政府收入的三成以上。 要是房价崩了,政府的钱就少了,社会福利、教育医疗这些开支都得缩水。 政府也得掂量掂量。 另外,新界那边还有历史遗留问题。 比如丁屋政策,那是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 现在看起来有点不公平,但乡绅们靠着这个占着地,政府想收回来,他们就要高价,谈来谈去也谈不拢。 深圳和香港关系近,香港房价一跌,深圳也跟着受影响。 有调研显示,在深圳买房的香港人至少有十多万,这些人在香港都有投票权。 深圳那边虽然管不着香港的事,但会通过各种渠道给香港特首递话。 比如之前有提案要开发新界北,深圳方面就通过粤港合作会议表达过关切。 地产商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们手里囤着地,慢慢开发,就是为了让房价保持高位。 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报告,主要地产商手头的土地储备,够他们慢慢开发十年八年。 要是大规模填海或者开发新界,地价暴跌,他们也得亏本。 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阻挠。 普通老百姓里,有些年轻人希望开发新界,让房价降下来,好有个安身之处。 前特首梁振英在任时就推动过"明日大屿"计划,想通过填海造地来解决问题。 但反对声太大,最后也没搞成。现在这些年轻人声音小,势力弱,拧不成一股绳。 大多数有房的人只顾眼前利益,手里还有选票,政府也不敢轻易得罪。 网友说的那句"大陆派几个城管过去就解决了",当然是句玩笑话。 香港是特别行政区,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大陆不能随便干预。 地方势力盘根错节,不是简单派几个人就能搞定的。 这事儿得靠香港自己慢慢磨。 其实香港政府也不是没试过。 像去年提出的北部都会区计划,就是想在新界北搞开发。 但这个规划要二十年才能完成,远水救不了近火。 而且前期投入巨大,光基础设施就要花几千亿,钱从哪里来也是个问题。 总之,新界开发不了,是因为各种利益纠葛在一起,像一团乱麻。 政府想动,但动不了;老百姓需要,但实现不了。 香港的土地问题就这么僵着,短期内看不出有啥解决的好办法。 只能希望将来有一天,局面能有所改变,让更多人住得上宽敞点的房子。 现在香港年轻人结婚生孩子都不敢想,就因为没有像样的住处。 这个问题不解决,香港的发展迟早要受影响。 主要信源:(光明数字报——香港为何近八成土地未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