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惊!韩国爆发反美示威,民众冲击美韩首脑峰会会场,与警方激烈冲突。     202

惊!韩国爆发反美示威,民众冲击美韩首脑峰会会场,与警方激烈冲突。     2025年10月29日下午,韩国庆州国立博物馆外,美韩首脑会谈的和谐表象被刺耳的抗议声撕裂。   约70名示威者冲破警方在东宫和月池附近设置的三层警戒线,高举“反对美霸权”“停止剥削”的标语向会场奔袭。   警方与示威者在通往会场的四车道公路上扭打对峙,部分抗议者倒地静坐,以肉身阻挡防暴部队推进。   最终,这场混乱在距离会场仅100至200米处被强制平息,但现场遗留的横幅和口号已暴露美韩同盟深藏的裂痕。     此次冲突其实是韩国社会反美情绪的历史性爆发。   回顾过去二十余年,美国领导人访韩几乎总伴随示威浪潮:   2002年布什访韩时,四千名示威者向警方投掷石块,26名青年因遮盖波音广告牌被捕。   2017年“萨德”部署引发三千人冒雨抗议。   2022年拜登访韩期间,155个公民团体联合发起“追击示威”。   这些事件串联起一条清晰脉络,韩国民众对美韩关系不平等性的愤怒,早已嵌入国家记忆的基因。     而且特朗普此次访韩带来的“礼物”,是一份要求韩国承担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的贸易协议。   其中2000亿美元需以现金支付,年均支出高达200亿美元,相当于韩国国防预算的43%。   这类协议被韩媒称为“经济割地”,折射出韩国在安全依赖与经济自主间的艰难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美方在8月白宫会谈中直接要求韩方转让驻韩美军核心基地土地所有权,并强制三星等企业将尖端产线迁美。   这种“安全换主权”的交易,使得李在明政府陷入两难:妥协将触发民意反噬,拒绝则可能动摇同盟根基。     韩国民众的抗议本质上是对美韩关系结构性不平等的反抗。   据韩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统计,驻韩美军费用分摊额已从每年10亿美元飙升至100亿美元,而特朗普仍要求韩国将国防开支占比从2.3%提升至3.8%。   这些数字背后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当政府将巨额资金投向军费与对美投资,社会福利和民生支出必然缩水。   这种经济主权的持续让渡,让抗议者喊出“我们不是属国”的呼声。     韩国社会对美情绪存在深刻悖论:一方面,美式文化已渗透至日常生活细节。   从星巴克咖啡到棒球运动,从好莱坞式影视剧到K-POP的全球化表达,甚至幼儿园教材都充满美式价值观熏陶。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调查显示,54.1%民众对美国感到“亲近”,远超对中日的好感度。   但另一方面,历史创伤又不断唤醒民族意识。2002年美军撞死少女案、2008年牛肉进口风波、2015年美国大使遇刺事件,均成为反美情绪的爆发点。   这种“亲美”表象与“反美”底色的矛盾,使得韩国社会每逢重大外交事件便陷入撕裂。     这种撕裂在外交决策上尤为明显。李在明政府试图推行“战略弹性”:一方面在APEC峰会强调多边合作。   另一方面秘密派特使访华协调关系;既邀请越共总书记苏林访韩深化合作,又通过访日示好以牵制美国。   但这种平衡术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面前显得脆弱。当美国要求韩国在半导体、稀土等关键领域选边站时,韩国企业的技术命脉与市场命脉被迫接受残酷切割。     韩国的反美示威与世界多国形成呼应。10月18日,从纽约到巴黎的“不要国王”抗议活动中,近700万民众谴责美国的关税战与移民政策。   这种全球性愤怒指向同一核心:美国将国内矛盾转嫁盟友的单边主义。正如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所言,美国正通过“甩锅推责”破坏国际秩序,而盟友国家的民众已不愿继续买单。     示威者将特朗普画为“强盗”,高举“我们人民”的横幅,这些行为借用了美国政治符号反噬其霸权逻辑。   而冲突发生在国立庆州博物馆,这一文化遗产地标,暗示着民众对“美韩同盟改写韩国历史”的集体焦虑。   当特朗普接受韩方颁发的“无穷花大勋章”时,场外的奔跑与呐喊已证明,外交礼仪掩盖不了利益分配的实质性冲突。     此次事件虽未阻断APEC峰会进程,却为美韩同盟投下阴影。   随着中美博弈加剧,韩国既难以摆脱安全依赖,又必须应对经济自主诉求。   抗议者的呐喊,实则是这个国家在全球化逆流中,对民族尊严与利益再平衡的迫切呼唤。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